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读《生死疲劳》有感

发布时间:2017-12-16    作者:学生记者 文/谭新亮    点击:     

莫言,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许多优秀的小说,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生死疲劳》。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在上高一,常常上课偷看,看到忘记了下课。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的原因有二。

我喜欢它朴实接地气的文字。“叶开在《莫言传》里说:莫言的童年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放到别人身上,可能真是一件霉到祖宗三代的坏事,放在他身上,却把他的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等等直觉修炼成了精。”读莫言的《生死疲劳》,绝不会让人觉得隐晦难懂或者索然无味,书中那纯粹自然的文字,天马行空的想象,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仍能将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令人心潮起伏,快意舒服。《生死疲劳》的许多细节深入人心。“地点选在小河边,浅浅的流水,反射着星月之光,犹如银蛇逶迤。还有秋虫低吟,晚风清凉”这是高密东北乡的宜人秋夜。“透明的酒浆在空中散开,如同幽蓝的珍珠。月亮颤抖着,对着蓝脸频频闪眼。这情景让我感动万分,在万众歌颂太阳的年代里,竟然有人与月亮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情感。”这是单干户蓝脸向陪伴自己耕作的月亮道谢。莫言对细节的入微描写和对情感的独到表达,让我十分敬佩。无论是西门闹对自己被冤枉的愤怒地控诉,还是对西门金龙、洪泰岳的激进的革命行为的描写,亦或是对半个世纪中国农村风云变幻的叙述,都十分流畅,一气呵成。有人说,莫言,他的笔不是上天赐予的,是他自己从土里刨出来的。上天赐的笔可贵,土里刨出的笔亦难得莫言仅仅用了四十三天,就写出了四十三万字,他毫无顾忌地挥洒着在心中酝酿了四十三年的灵感,不修边幅、毫不保留地写在纸上。他的文章排斥投机取巧,它笨拙,大度。泥沙俱下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

我喜欢《生死疲劳》巧妙的结构和深刻的主旨。“我看看那颗与他的年龄、身体相比大得不成比例的脑袋,看看他那张滔滔不绝地讲话的大嘴,看看他脸上那些若隐若现的多种动物的表情,———驴的潇洒与放荡、牛的憨直与倔强、猪的贪婪与暴烈、狗的忠诚与谄媚、猴的机警与调皮。”这是蓝解放在蓝千岁叙述到牛犟劲是的心理活动,这段话大概可以形容西门闹的五道轮回经历。莫言大胆地想象和构思。蓝千岁滔滔不绝地叙述自己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时在高密东北乡的所见所思,并且首尾相连;蓝解放讲述自己的亲生经历;文中的莫言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文章进行补充。这三条线使小说有了巨大的叙述空间,小说在虚与实中展现了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到今日中国这一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生活和五十年来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满纸荒唐言,全为生死事”,莫言没有用尖锐的文字赤裸裸地抨击那个动荡的年代,并不代表他不敢说真话,讲政治,为民发声。莫言懂得拿捏分寸,不痛不痒地开历史错误的玩笑。他借动物的所见所思,表现出那个年代的狂热与苦难,用带荒诞色彩的文字表达了对历史错误的委婉批评,引人深思。

莫言先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历史投影仪,一行行的文字就像一幕幕的电影,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新奇又陌生的时代和它的伟大蜕变。《生死疲劳》,一本拿去就放不下的书。

责任编辑 李曼姝

责任编辑:记者团李珊珊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