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2-10-13
作者:人力资源处 编辑:新闻网管理员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显著,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水平发生根本性改革,整体实力实现历史性提升,改革创新活力蓄势迸发,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

一、坚持党管人才,一张蓝图绘到底

学校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2019年来,学校党委做出了“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与相对薄弱的条件基础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不足”的科学判断,制定了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名师新星培养计划和师资博士后倍增计划为抓手的人才工作蓝图,两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力量,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学科和学位点建设重点,科学精准规划人才引育目标,着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决扛牢抓实“人才第一资源”工作责任,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出实招、真招、硬招,坚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落实,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学校召开2021年人才工作大会

学校召开2019年人才工作大会

二、坚持平台支撑,一份事业集聚人才

学校采取待遇+平台的方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特别是2019年来,学校坚持将国家需求和学校学科优势结合起来,以高端平台建设为引领,加速打造人才发展的“大舞台”。新建2.29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研实验室。建设“辐射与人类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核安全技术与退役治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32个,加快氡、病原微生物等重点实验室提质升级,不断放大创新平台集聚人才的“强磁场”,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陈志明教授在新建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三、坚持深化改革,一套制度激发活力

学校注重用好人才政策,制定和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务制度,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特别是2019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效能和创新活力。推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职称评审和岗位分级评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修订和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博士引进实施办法、师资博士后专项支持计划、教学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职责与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岗位考核实施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含实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办法、校聘职称评审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学术导向,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突出实绩和贡献,促进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四、坚持校地联动,一个模式共建互赢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注重发挥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2019年来,学校和衡阳市秉承“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理念,把学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与地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紧密对接起来,同频共振、携手同行。双方创新“UP”模式(University&Park,),以“高校+园区”联动方式,协同开展高端人才引进、科创团队落地工作,引进酷哇机器人、依图医疗、深圳云天励飞和蘑菇车联等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学术发展、基础研究等依靠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等依靠衡阳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创新团队支持学校学科建设以及衡阳的新兴产业发展。校地双方还联合开展博士引进行动,引进博士编制主要放在高校,博士通过技术顾问等方式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一人双岗,其科研成果主要留在本地,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补贴优惠政策支持配套。仅2021年的“春潮雁聚博士行动”就现场意向签约86名博士,校地企实现多赢。《建设人才第一资源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在衡阳市人才工作会议交流。

校党委书记高山给陈宁、朱磊佩戴校徽并授予聘书

五、坚持优化服务,一种氛围涵养生态

学校注重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致力解决人才引进与使用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19年来,围绕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和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第一联络人”,带头引才、荐才和举才。出台《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工作制度》,校院两级干部示范做好优秀人才对接和服务工作。学校成立人才强校工程指挥部,定期调度,统筹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办公用房、实验室建设、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事项落实落细落地。定期召开各类人才发展座谈会,开学和毕业典礼、教师节等重要活动和教学、科研、人才等重要工作会议邀请各类人才代表出席,听取意见和建议,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学校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人才生态不断优化,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人才强校工程指挥部定期召开调度会

六、坚持师德为先,一种正气蔚然成风

学校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弘扬“敦品、励学、敬业、创新”的教风和“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特别是2019年来,学校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荣誉体系设置及奖励办法,修订本科教学工作通则、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等制度,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晋级晋升等方面将师德师风考核摆在首要位置,对师德失范实行“一票否决”。把师德师风摆在教师培训工作首位,做到将师德师风培训纳入全部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海外归国教师、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方案,并结合开展党情、国情、省情、教情教育,促进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职业发展动力。学校涌现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铀业功勋人物”“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先进典型。2021年丁德馨教授先后被评为“湖南好人”“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并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其事迹被《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一生坚守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记南华大学教授、中国铀矿采冶学科开拓者丁德馨》进行报道。2022年,刘江华教授荣获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2022年9月,学校发出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年度湖南好人”杨宏发同志学习的号召,学习他行胜于言,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工作严谨,医术有方,与时俱进;任劳任怨,默默无闻,鞠躬尽瘁的精神。2021年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获湖南省教育厅通报表扬。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丁德馨教授事迹

七、坚持聚而用之,一种态势正在凸显

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规模扩大、结构改善、水平提升,有力支撑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2019年学校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引育高层次人才9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从2人增长到20人,学科拔尖人才从5人增长到31人,仅在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集就聚集了8名国家特聘专家和特聘青年专家,学科紧缺和青年优秀人才增加4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558人增长到833人。引育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在人才项目申报、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果显现,学校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队伍建设互动互促的良好态势正在凸显。

——获批人才项目取得突破。魏华教授成为首次获批的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刘列教授成为首次获批的湖南省100个科技创新人才。2022年湖南省首批“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我校入选19人;何卫民教授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年,于涛教授团队获批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科技团队类),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已有52名芙蓉学者、杰青优青等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获批科研项目实现提档。宁顺艳教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为首次获批该类别项目;容益康教授的“111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委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为首次获批该类别项目;旷三平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为首次获批该类别项目;王丹玲教授的“湖南省重大专项”为首次获批的千万级省级项目。近3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共156项,立项数稳居省属高校前五。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2021年立项共计334项,居省属高校第一。

——发表学术论文实现提质。教师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高层次人才来校后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旷三平教授在人文社科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首篇位置发表重要论文,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在该刊物发表论文;何卫民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Green Chemistry》上发表原创性研究封面论文。冯永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谭庆杰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林英武教授在国际催化领域权威杂志《ACS Catalysis》发表研究成果。容益康教授获聘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ETICS的主编。

——核医结合取得实质性进展。获批国家级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辐射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建设;获批放射性药物研制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 “医+核”重大疾病精准防治湖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放射性药物研制与药效评价”列入国家医学中心重点攻关技术。

——科教创新成果加快产出。2016年以来,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位列省属高校第三。近三届获得湖南省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共授权专利7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余件。全国第一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相继成功研发,放射性废水光催化还原修复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放射性废水修复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一批成果在全球第一座高温气冷堆建设、中-俄大科学装置建设和湖南省“揭榜挂帅”项目中得到应用。全国首个地方荣军医院成功转隶。近三届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励50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7项。获批教育部 “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教育部“临床技能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一批教师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湖南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赛事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校将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统筹推进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师德第一标准,教学业绩为要,科研质量为基,社会服务为重”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干事创业环境,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思政引领;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提升师资实力;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人尽其才;调整绩效分配办法,激发创新活力;规范岗位聘用管理,永葆“干”的作风,以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刘列教授团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

曹德良教授团队研制我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

《中国青年报》整版推介南华大学青年人才成才之道

《中国教育报》报道南华大学人才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