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提质量 本科教育谱华章——本科教育工作综述

2022-04-26
作者:文/教务部 编辑:新闻网管理员 来源:

十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新时代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四新”建设为引领,聚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内涵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深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学术氛围厚植、质量文件建设等6大重点工程,本科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

大类培养管理有效开展。紧密对接新高考全面推行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选课等制度,在64个专业实行辅修专业、41个专业实行辅修学位、4个专业开展第二学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选择自由度。

创新人才培养有力推进。贯彻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入推进核物理、基础医学(药学)及地质学省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在11个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医+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显成效。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成立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其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成功入选首批“湖南省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成功进入首批“湖南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二、强化专业课程支撑,质量内涵建设全面深化

“四新”建设深入推进。出台《南华大学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暂行办法》,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为引领,促进学科交叉、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儿科学等6个新工科和新医科专业,撤销专业9个,停招专业5个,完善了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机械电气、土木建筑、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经济管理等骨干专业群,专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

一流专业建设成绩喜人。出台实施《南华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递进、分层、完整的一流专业建设体系,专业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获批一流专业国家级建设点15个、列省属高校第四,省级28个,实现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学生覆盖85%、专业覆盖64%;16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占符合认证申请专业总数的50%,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累计通过数列省属高校第三。

一流课程建设屡创佳绩出台《南华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南华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规范及建设标准》《南华大学优质课程认定办法》《南华大学关于加强优质课程质量考核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实施课堂、课程一体化考核等制度,大力深耕课程质量建设。建设校级优质课程836人门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1门,实现了课程类别全覆盖、学科门类全覆盖;48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思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聚力打造思政金课,马克思主义学院88%的教师通过学校优质课程认定、两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全面推行思政课“无纸化”考试改革;首批全国数字马院行业特色建设中心授牌;获全国高校思政“金微课”三等奖1项、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奖6项。全面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督导,立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校级项目共122项,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3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项,实现省校两级课程思政项目学院全覆盖、课程类型全覆盖、国家级一流专业全覆盖;2021年省课程思政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居全省前三。

教学条件提速改善。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新增教室221间,建设各类智慧教室50间、设计专用教室55间,新增实验教学面积16134平方米,新增或改造教学实验项目1582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一流本科工程校级综合性实验平台42个。

三、深化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升

构建“三方协同、三级联动”的工作保障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协同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力量,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管理体制,成立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制定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保障政策,出台《南华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形成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级齐抓共管、协作联动的工作格局。

优化“三创融合”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三创融合”教育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类第二课堂。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在专业课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打造“平台+竞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力加强优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新增2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基地,入选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育与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打造创新创业竞赛育人体系,发挥“互联网+”“挑战杯”等品牌赛事牵引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学生每年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学生超过16000人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超过2000人次,国家级和省级立项数连续5年(2017-2021年)均排名省属高校第1位。

四、聚焦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崇教爱教善教乐教

推进一线倾斜的教育教学激励。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导向,推动出台《南华大学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评审暂行办法》《南华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对教学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同时教师系列绩效工资标准高于其他系列同级别人员。

完善示范引领的教师荣誉体系。组织每两年一度的“南华名师”“南华教学新星”“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及每年一度的“十佳优秀教师”“十佳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形成教师爱岗敬业、全校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搭建教师教学交流学习的平台。建立了新进教师能力培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和品牌教师示范引领的三级教学能力提升体系,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氛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学校在全国排名176位,省内排名第5。2019年,让蔚清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0年,卢佳老师团队获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特等奖;2021年,何平平老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丁德馨老师入选“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黄秋生老师获评湖南省首届“最美思政课教师”,徐守龙老师获省课程思政展示活动一等奖,李望秀老师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

五、厚植教学学术氛围,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教研项目成绩喜人。坚持“以教育科研促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获批的教研项目无论是在种类、数量、质量上都有大幅提升。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取得历史性突破),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含各类专项)立项65项;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2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3项。

成果奖励持续刷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突出问题导向、决策导向、实践导向,注重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9项,获奖数省属高校排名第4。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经济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结题验收获评“优秀”,是湖南省属高校唯一获优项目。

教改示范效应凸显。本科教务管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麦可思等媒介推介报道;承办“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讨会、湖南省智慧教学暨“金课”建设模式圆桌会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在“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高峰论坛暨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经验交流会”等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六、发挥评价导向作用,质量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修订《南华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南华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志性指标体系》《南华大学加强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管理的规定》《南华大学本科生学业预警及帮扶实施办法》等30余项制度文件,盯紧实习教学、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学业管理等主要教学质量控制点,进一步扫清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盲区死角,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扩大二级学院自主权,推进以授权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逐步下放业务权、财务权,引导二级学院全力从“教学部门”转型为“办学部门”,二级学院自我发展主动性不断增强。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控督导网络,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培养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健全自我评估体系。紧扣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一主线,坚持“建、管、评一体贯通”,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全面实施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要素”质量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一流专业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学生学业管理“五挂钩”,“硬化”评价结果,推进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估“五环节相扣”,构建了质量评价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

七、树牢育人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应届毕业生年度平均毕业率为96.98%,就业率为88.06%,升学率为20.67%,学霸“宿舍”逐年增加,到名校深造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数模、电子设计等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佳绩,连续三年有作品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成果展,获得“最佳创意奖”;2018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1年,获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获临床五年制和护理学国家金奖,成为全国双金三所高校之一;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5项,居全国第九、全省第一;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学校排名全国第76位,排名省内高校第4位、省属高校第2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