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学校的医学教育发展融入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大局,顺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队伍、学科专业、平台基地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迈向新阶段,展现新气象。
一、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前列
职能实化,统筹加强。2016年以来,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等文件要求,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实化医学院职能,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在《关于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南华校发〔2015〕56号)的基础上,相继出台《南华大学深化医教协同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南华校发〔2018〕54号)和《南华大学关于加强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的意见》(南华校发〔2020〕9号),恢复成立衡阳医学院,设置4个正处级管理机构,确定了教学、医疗和科研组成单位,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近两届班子换届中,校领导在医学部、衡阳医学院兼任正职4人次,衡阳医学院处级领导干部在大学职能部门兼任副职7人,基础和临床优秀干部、专家交流任职200余人次。衡阳医学院的4个正处级管理机构对医学改革、发展的统筹管理责任全面履行,有力保障了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促进了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委省共建,活力激发。在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极有利于获得医学教育办学指导、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深入开展医教研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医学院和高水平附属医院。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医学科技创新、临床新技术与新项目,建设特色优势医学学科群,打造医教研“国家队”;有利于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深度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深度融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获得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委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建设。委省共建两年来,体制红利正在释放。
二、师资队伍层次水平跨越提升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实施人才强校,构筑“党委领导、党政一心、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管理制度,落实“待遇+资源”的要素配置模式,打造高水平医学人才聚集地。近5年,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29人,包括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7人。引育优秀博士150余人,医学基础学科实现中青年教师博士化。
人才水平明显提升。入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湘英才计划49人次,入选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13人,入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培养对象3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6人。获得科技部“111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获聘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ETICS》主编,获批“湖南省重大专项”千万级项目。引进的国家青年千人王震教授作为最年轻的华侨华人代表,受中央统战部邀请赴京参加建党100周年庆典活动。基础临床教师中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次,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正副主任委员6人次,常委和委员20人次,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次。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次,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获得“湖南好人”称号63人。近5年,医科教师,获评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4人,优秀组织管理者1人。获得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1人次。动脉硬化学团队和病原体致病机制与防治团队获评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动脉硬化学导师团队评为湖南省优秀导师团队。
师资培训一体推进。设立医学教师培训中心,联合挂靠在本校的湖南省医学科教学会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专业委员会、毕业后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度集中开展一次师资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医学教育和科研专家主讲,覆盖校本部和各附属医院教师、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近5年基础和临床教师参加培训2万余人次。
基础临床双向交流。在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临床技能学等桥梁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临床教师完成的基础上,2016年起,推进在病理生理学科、病理学科、生理学科、病原生物学科、解剖学科和组胚学科等组建基础临床融合的教学团队,推进附属医院教师参与基础阶段课程讲授的制度;累计206名临床教授参与基础授课;建立基础教师参加临床病例讨论、阅片,临床教师参加基础课集体备课制度。近5年,开展双向交流的师资达600余人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臻于完整。建设了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学等10个医学类本科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类型,动态调整增列特种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招收来华留学生。
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富有成效。建成了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药学、生物技术等6个国家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4个,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获得10年和6年有效期,儿科学专业顺利通过合格评估。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9门,医学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9门。基础和临床教师299人次参编教材218本,其中主编78本,副主编规划教材39本,实验实践和医学人文等特色教材64本。主编的《病理生理学》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3个系统软件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担任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理事单位,参加了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教学平台基地提质升级。在大力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及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个、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相继获批2020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2021年国家工信部教育部 “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和2022年教育部“临床技能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新增直属型附属医院3所,现有7所直属型附属医院中三甲医院4所。调整稳定协作型附属医院11所。南华大学“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基础医学(药学)基地入选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获批湖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长沙医教研综合基地开启创建征程。2021年11月29日,省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湖南省荣军医院整建制转隶南华大学,成为南华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更名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加挂“湖南省荣军优抚医院”牌子。学校重点建设附属第七医院,并依托其周边区域建设教学、科研长沙基地,建成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特色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国家荣军医学中心、科技创新重要阵地。
特色改革举措彰显惠民情怀。国内首创免费医学生计划,分别按照高考成绩和学年成绩决定免费医学生计划人选,覆盖临床医学专业50%的学生,确保更多优秀学生踊跃学医、如愿学医。将情怀教育贯穿免费医学生教育全过程,实现医学教育爱的传递。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234名同学入选为第二批免费医学生,其中,首批免费医学生中128名同学继续入选免费医学生。2021年新入学免费医学生253人。免费医学生改革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特色领域育才对接社会需求。一是持续培养基层急需全科医学人才和临床紧缺儿科学人才,5年来,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临床医学本科生250人,培养儿科学专业本科生201人。二是探索培养核医结合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核医学课程模块,鼓励临床医学专业选修核技术、核化工骨干课程,开设核类专业双学位。集聚核医领域实践创新资源要素,建设核、医优势特色平台,支撑核医学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建设“一流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骨干”的核医结合教师团队。三是探索培养“医+X”复合型人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为重点融合课程,推进培养改革,培养“学科交叉、服务临床、注重创新、引领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设置公共卫生、核、计算机、大数据等教学模块,鼓励临床医学生辅修双学位。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通过选拔产生的30名同学来自于全校7个学院14个专业,30名同学均配备了双导师。四是创设平战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湖南省荣军医院转隶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设平战结合三级综合性医院和荣军医学中心,建立未来医学科学研究院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强服务平战功能的学科方向建设,打牢人才基础,精准对接平战功能,培养符合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的临床医学复合型专业人才。
突出医学特点创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造基础临床课程思政共同体,推进思政铸魂。构建“四主四新”体系:把牢政治主方向,理清新定位;锻造教师主力军,彰显新作为;建好课程主战场,激活新功能;深挖课堂主渠道,融入新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在第 55 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作为主题演讲,现场来自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等500余人聆听,超 34 万人次在线收看。2020年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立项10项,第一批18门主要课程建设了课程思政案例库,凝炼了共300余个课程思政案例。
面向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学研究。5年来,获批省级和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136项,发表教研论文21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举办南华衡医·教育论坛暨新医科建设研讨会。组建7个基础-临床融合教学团队。组织10家临床学院集体备课,推进临床教育学同质均衡。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5年,医学生参与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748项;独立和参与发表论文31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课外学术竞赛等赛事获奖18项。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在2014年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5年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的基础上,2016年又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1年五年制临床和护理赛道双获金奖,共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次,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次。共计获得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五名。2016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就业去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考研继续学习深造、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1-2017年,全国159所院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通过率66.75%,通过率超过80%的院校仅有30所,其中地方综合性院校9所,南华大学是其中之一。2014-2018年我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85.20%,高出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通过率保持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20%。2021年在湖南省医学本科生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中,通过率排名全省第一。口腔医学本科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列,护理本科学生执业考试通过率100%。2015-2019年,本专业应届本科生考研平均上线率超过50%,考研平均录取率接近45%;2020年本专业考研上线率73.73%,录取率59.61%。2021届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考研上线率71.01%、录取率54.41%。获评湖南省优博论文2篇,优硕论文9篇。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南赛区唯一特等奖,获第20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金牌2枚;获评湖南省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学科竞赛30余项奖项;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1个;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获评湖南省首届最美大学生1人;入选2020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1人。150人获国家奖学金,76人获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四、学科建设扎实推进
医学学科不断蓄势。学校是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成员,建有国家地方联合血管植入物开发工程实验室(南华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室),承担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心血管),是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2016年,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018年,基础医学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2020-2021年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申报。学校被推选为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单位、亚洲支原体学组织理事长单位;是中国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创新平台不断发展。在拥有生态健康人类重要疾病防控、药物蛋白质组学、肿瘤细胞与分子病理学、重要特殊病原体防护等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典型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肿瘤微环境响应药物研究、动脉硬化学、特殊病原体防控、肿瘤细胞与分子病理学等5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分子靶标新药研究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增了动脉硬化性疾病湖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医疗大数据湖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了脊柱微创、乳甲疾病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终末期肾病、干眼疾病、免疫相关性脑病、胃癌防治、手足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增了放射性药物研制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方向不断凝练。重大疾病精准防治,发挥医+核优势,凝练形成线粒体辐射损伤与重大疾病基础和转化研究、重大疾病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基础和转化研究、营养代谢相关疾病基础和转化研究、病原感染与免疫相关疾病基础和转化研究、放射性药物的研制与开发、重大疾病康复与辐射防护等优势研究方向。
核医结合实质性推进。获批国家级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线粒体-辐射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建设;获批放射性药物研制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 “医+核”重大疾病精准防治湖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放射性药物研制与药效评价”列入国家医学中心重点攻关技术。
临床研究大力加强。在临床遴选40个研究项目,每年每项资助30万,持续10年,培养优秀的临床研究医生团队。“4310”计划顺利开展,首批“4310”计划立项常规项目8项,培育项目10项,完成了第一次年度检查。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年来,获批湖南省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实现了重点课题的突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获批湖南省重大专项1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6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项目,厅市级项目95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00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基础和临床教师获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共同制定专业领域指南与共识11个,发挥南华智慧。
五、临床服务能力加快提升
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心血管)项目、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签订《衡阳市人民政府和南华大学共建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大湘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临床医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重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国家级全科住培基层实践基地”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基地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7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 2名医生荣获“湖南省名中医”称号,1名医生荣获人民日报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省内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胃癌、直肠癌根治术,获评“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第二医院荣获“湖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培训基地”“湖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考核基地”“优秀专业基地主任”“优秀管理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优秀住院医师”等六项大奖。附属南华医院获评“湖南省卫生应急突出贡献集体”“全省卫生健康财务工作先进单位”,获批“湖南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荣获国家卫健委“2020年度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 “2020年度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获批“中国防痨协会医学转化创新基地”;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被评为国家检测指标A等级,排名分别为174名、216名;附属南华医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为B++等级,排名分别为258名、264名。相较于上年度,排名均大幅提升。
六、医学智库发挥积极作用
基础和临床融合的智库专家,发挥医学教育、医院管理优势,积极承担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两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咨询服务,牵头完成湖南省医教协同实施方案、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受到省教育厅好评;牵头完成的湖南省医学教育标准受到省卫健委、省教育厅好评,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牵头完成的省委改革办委托的《湖南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第三方评估》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事前评估项目受到省委改革办书面肯定;受湖南日报理论智库专题(专版)约稿,形成了专题文章《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予以刊发,为建设民生健康福祉全面增进的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南华智慧。
七、疫情防控担当作为
2020年初疫情爆发,组织62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逆行出征,号召1034名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疫情发生第一时间返岗,鼓励2000多名医学本科生国内多地志愿服务,派出87名医护人员支援张家界、株洲、宁乡,近2000名医学本科生自发在国内多地的医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志愿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狙击战贡献了南华力量。学生抗疫获得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来信表扬,衡阳医学院2021年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022年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八、改革发展声誉扩大
学校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情况先后在长沙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改革发展成效被CCTV、《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环球网、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湖南卫视等40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基础临床协同促进科教双馨被《光明日报》和《科技日报》以《南华大学坚持一“脉”相承科教双馨》为题进行报道。慕课西行被《光明日报》于2021年11月12日以《南华大学:把课程隔空“同步”到西部》为题予以报道。
新时代,新征程。医学教育将在“双一流”建设蓝图中,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医学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健康中国、健康湖南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