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领导论坛 -> 正文

在南华大学建校5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12-11    作者:邹树梁    点击:     

  尊敬的老师们、同志们,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
  上午好!
  明天,10月1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南华大学建校55周年的校庆节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分享校庆55周年的喜悦,回顾岁月的风雨与甘甜,描绘未来的蓝图与愿景。值此校庆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今天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和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向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向广大校友致以节日的问好和衷心的祝福!
  刚才,学校原纪委书记陈敏时同志代表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曾建新同志代表党务教育工作者,数理学院院长欧阳自根同志代表行政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代表,宋英明博士代表广大青年教师,谢可嘉同志代表广大工人师傅,陈代远同学代表广大学生分别就学校55年的发展历程谈了自己的感受,对学校55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的敬意和自豪之情,并对学校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令我们深受启发,深受感动,深受鼓舞。在此,我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谈三点感想,与大家共享校庆的喜悦。
  一、南华大学建校的55年是不断创业发展的55年建校5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历届党委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改革创新,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崭新的变化。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校艰苦创业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学校以本科层次为起点办学,以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为使命,以提高人民健康卫生为重任,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核、医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成为高起点的教学型高校。
  第二阶段是复课建设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学校为了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急需,恢复招生,扩大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取得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学校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型高校。
  第三阶段是合并转型升格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有三个里程碑式的贡献:2000年至2002年两院一所成功合并,学校成为多科性大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提升了学校办学层次,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进入一本招生高校行列,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后劲。
  2011年9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审时度视势,提出到2025年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当前,学校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回顾南华大学55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南华大学55年是一幅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精彩画卷。
  中南工学院的历史开启于1959年,为打破国际反对势力对我国核威胁和核垄断,适应发展核武器、建设核工业的需要,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在核工业厂矿较为集中的衡阳创办了一所培养铀矿冶及其他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为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特别是“两弹一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湖南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195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衡阳创办了一所医学高等院校———衡阳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加快湖南省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2年,为适应我国第一座铀矿山相继投产的需要,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在南昌组建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前身南昌矿业研究所。作为我国以铀矿开采为主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铀矿冶地质、铀矿开采、核辐射防护等领域的科技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两弹一艇”等作出了直接贡献。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核工业415医院和核工业卫校成为南华大学成员单位。自此,多源合流,包容并进,开启了南华大学和谐发展的光辉篇章。
  南华大学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传承和弘扬学校(所)的发展历史、优良传统和特色,始终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教育事业、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连在一起,共同承载历史使命,一起担当社会责任,不断发展与增强,这正是我们能够异源同流、相互包容、形成合力、团结共赢的根本所在,是学校特色发展、异途同归、同舟共济、实现梦想所在!
  南华大学55年是一种勤勉务实,刚健自强的校园文化。
  南华大学的创建和崛起,岁月非凡,充满艰辛。先辈们在各种办学(办所)条件极度困难、环境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坚定信念,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使学校在荒芜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今天的南华大学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良,管理日趋规范,为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凝练了“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锻造了“传道、树人、惠民、强国”的办学宗旨,铸就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和环保事业为己任,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传承优秀文化,几代南华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南华大学55年是一首教书育人,爱国奉献的追梦凯歌。
  55年来,学校培养了15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广大毕业生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在祖国各地,在天南海北,立足基层、敬岗爱业、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我国军工事业的发展和核大国地位的确立、为国家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用青春、用毕生,贡献社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学校赢得了美好的声誉和丰富的资源。
  二、南华大学组建来的13年是不断跨越发展的13年世纪之交,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潮流,按照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针,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3月,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组建后,在短时间内顺利实行了领导、机构、制度、财务、规划“五统一”,取得了1+1>2的实质性合并的效果。学校的成功合并,得到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公报》、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就此做过专题报道。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学校第一届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把南华大学“做大做强”;整合资源,提升实力,创建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大学的学校总体工作思路。2005年南华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后,新一届党委认真回顾了学校的办学历程,总结了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明确了“品质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针;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和“明确一个目标、把握两个机遇、建设三个基地、实施四项工程、深化五项改革、做好六项工作”的“123456”发展战略。2011年9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明确了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三个五年中分别完成“转型”、“升级”、“成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十三年来,学校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局)、央企和军队的支持,实现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为学校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21世纪初的十三年,学校办学层次实现新跨越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跨越。学校从2000年的没有博士点、只有12个硕士点,发展到2012年已拥有:122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到目前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二)21世纪初的十三年,学校办学水平实现新跨越①批准为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目前,已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本科一批招生。在湖南省理科招生投档分数线位居省属新增一本高校前列。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结构比例发展到1.415∶1,位居全省高校前茅。学校取得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博连读、核类专业单独招生、免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订单式联合培养核专业人才、高水平运动队、留学生招生和港澳台招生等10项资格。
  ②获得一批“国字号”教育教学项目。批准为教育部本科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获批国家“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国防科工局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多个国家级项目。
  ③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获得优秀荣誉和获得本科教育教学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军工文化建设二等奖。本科生考研录取率提高到20%,医学生考证通过率排名全国具有医学专业院校的第15位,司法考试通过率达56%。近年来,在省学位办组织的抽查中,我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优良率在83%以上。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研究生年底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连续四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学校招收的毕业生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并授予南华大学“十五”、“十一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核工业央企、军工单位和国防科研院所选拔毕业生时,将南华大学毕业生与“985”、“211”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国防毕业生深受全军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十三年来,总计有1100余人次的学生在省级以上的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技中获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国家挑战杯奖项、数模竞赛国家奖项和国际奖项,参加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五名。
  ④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专任教师比2000年增加了510余名,其中,教授(含正高职称)增加270余人,副教授增加4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4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增加9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增加650余人。目前,学校有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中青年专家增至63名;19人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入选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部省级各类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95名;核科学与技术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
  ⑤科研项目与成果取得新成效。十三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2700余项,承担“973”、“863”子课题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比2000年增长了30倍;学校纵向科研经费增长32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四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近2年来,学校作为主要参与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⑥附属医院脊椎外科技术、肾移植技术、手外科断肢再植技术成为医疗品牌。附属南华医院被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由附属第三医院和附属南华医院南岳分院合并组建的新附属第三医院,运行良好。
  ⑦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横向课题500余项,经费达3亿元左右。发挥核、医、环保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湖南省制定核电产业发展规划和衡阳核电站建设的前期选址工作;制定了一批国家放射性环境保护标准,为国内外单位举办核、医、环保等业务领域培训班70余期。4所附属医院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突出医疗服务作用;医疗援助津巴布韦、塞拉利昂等国家受到受援国的高度赞誉。学校以“三力公司”为代表的学科性产业公司保持稳步发展,年度销售总收入年均增长近1000万元,增长了近3倍。
  ⑧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得到新提高。与美、英、德、加、日、澳等国的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210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执教;派出220多名教师出国留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尼日尔阿泽里克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培养了外籍专业技术人员,招收留学生和中外合作项目护理专业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三)21世纪初的十三年,学校办学规模实现新跨越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立足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湖南省本科招生规模最大且在湘招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从2000年的本专科招生3440人扩大到2013年的本科招生6752人;硕士研究生招生从2000年的144人扩大到2013年的1060人;博士研究生从2000年联合培养招生2人扩大到2013年的23人;成人教育和自考招生2023人扩大到2012年的14205人。在校学生规模从2000年本专科生10384人发展到2013年全日制本科33029人,硕博士研究生从88人发展到3310人,成人教育与自考学生从5520余人发展到 25000余人。
  ②本科专业数不断增加。本科专业从2000年的25个发展到2012年底的72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成为国内核专业齐全、办学层次完整、招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成为我国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29个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国防紧缺专业。
  ③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面积从2000年的1347亩扩大到2012年底的2800余亩;校园建筑面积从32.56万平方米扩大到86万平方米。
  ④教学条件不断改善。2012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比2000年增加6倍;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7倍;馆藏图书增加了55.2万册;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南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系统、南华大学网上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财务无现金报账等应用系统均已投入使用。
  ⑤办学财力不断增强。2012年底学校本部总收入是2000年的4.8倍,在职职工人均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300%。--附属医院不断发展。四所直属型附属医院职工总人数从2000年的2885人增加到3901 人;建筑面积从2000年的26.52万平米发展到37.19万平米,增幅40%;总收入从2000年的2.24亿元扩大2012年的20.7亿元,增幅9倍;床位数从2000年的2030个发展到4029个,增幅近2倍;住院数从2000年的44326人增加到14.47万人次,增长3倍。
  (四)21世纪初的十三年,党建和思政工作取得新成果13年来,学校按照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部署,先后组织全校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学校先后获得100多项省级以上党建、宣传、思政等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多次在全国高校党建、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学习实践活动中多次得到中央及湖南省的表扬,学校党代会常任制受到中组部、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在中央电视四台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4月省属高校巡视组第一组在例行巡视中,对学校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张春贤书记、周强书记、徐守盛书记、陈求发主席等对南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关心,高度重视,先后到学校视察,肯定了学校建校50多年来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作出的突出贡献。
  南华大学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历届党委、历届校领导班子成员团结拼搏,励精图治取得的。学校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得益于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不懈的敬业与努力,得益于广大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的大力支持。饮水思源,今天在庆祝南华大学建校55周年之际,我们要对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历届校领导、老教师、老同志;对为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和无私帮助的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们;对所有正在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感谢!
  三、南华大学的未来充满挑战和希望建校55周年特别是并校13年来,学校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规模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科技创新,优化了教师队伍,改善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离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离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尚有差距。今后我们的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更加繁重,我们必须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规模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已基本告一段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成为新的要求和趋势,坚持内涵式发展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因此,我们能否抓住这一个历史发展机遇,对于学校能否完成上升进位,实现转型升级和创建高水平大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扎实推进。
  我们一定要不负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发展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实施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大力推行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必须要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将发展的重心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新经验,重点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充分释放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水平,盘活学校资源存量,挖掘学院潜力潜能,提高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未来取决于今天我们是否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理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校培养学生,学生提升学校的发展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把一切为了学生成才、成长和成功作为我们南华人最大价值追求,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做到心中有学生,我们的学校才有希望,才能办好。
  三要大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国家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调整传统专业,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培育与成长,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要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落地人才、研发利地项目、提供益地服务,促进学校专业链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链相对接,重大科研项目与产业、企业的技术攻关相对接,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建设相对接,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五要大力坚持特色兴校。办学特色,是高校内涵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现,也是高校竞争取胜的法宝。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要紧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核能产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发展。要立足于自身条件、着眼于社会需求,量身定做地设置学科专业,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好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大学精神。
  六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头等大事。要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类“人才工程”,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搭建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做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增量。要建立校地、校企人才联动机制,鼓励支持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建立“名师+团队”模式,让教师“人人有学科方向,人人有团队归属”;支持教师出国留学、访学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给年轻学术骨干多在重大项目、重点课题中压担子,促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做到人与事、事与责相协调,提高教师资源配置的效益;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学工作条件和教师生活待遇,形成尊师重教、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七要大力发挥思想作风建设对内涵建设的保障作用。作风建设既是是我们的软实力之一,也是内涵建设的保障。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形成团结和谐、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激励教职员工牢记使命,敬岗爱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
  八要统筹兼顾建设发展与民生改善。要按照规划要求,做好雨母校区建设和红湘校区基础设施改善工作,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同时,按照政策要求,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实现学校发展提速与师生员工幸福指数提升的有机统一。
  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宏伟而远大的,我们的任务是繁重而艰巨的。我们相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有广大校友的支持,有学校五十五年来形成的南华精神和品格,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勤奋工作,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南华大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就一定能够为实现南华梦、实现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生活美满、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曹正平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