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故事 -> 正文

记我校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溶浸采矿研究所副所长冯志刚博士

发布时间:2006-05-30    作者:实习记者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在绿树环抱、芳草萋萋的西山,我校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溶浸采矿研究所副所长冯志刚博士亲切地面见了我们,去的时候冯博士刚刚开完会,脸颊还留有汗珠。一进他的办公室,就十分关切地问“你们要喝水不?”平淡而朴实的话语瞬间将我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让人感受到了一位年轻学者的和蔼与亲切。
    冯志刚,博士,副教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冯志刚博士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活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下,这个农民之家走出了两位博士——他和他的弟弟。
    冯志刚博士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在并到吉林大学)岩矿测试及地球化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物理勘探局从事石油化探及资料解释工作,2001年脱产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表生地球化学的研究,2004年7月毕业并获得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8月到我校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溶浸采矿研究所工作。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有:风化作用地球化学、矿物加工和矿物材料工程方向。
    谈到科研,冯志刚博士认为兴趣是他科研最大的动力。从小在内蒙古大草原长大的他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风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草原上会有许多“碉堡”?巨大的石块怎么变成沙子呢?儿时的疑问成为了他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冯志刚博士研究的领域是地球化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而冯博士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他要破解小时候的难题。
    尽管从事的这行工作又苦又累,要么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检验各种数据,演算推理,枯燥乏味,缺乏“钱”途;要么在野外考察,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收集样本。冯博士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冯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读博期间,在导师王世杰研究员的指导下,深入贵州复杂的喀斯特山区,进行科学考察。风餐露宿,挥洒汗水,贵州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还有什么比在大自然里一边探求知识探索真理,一边欣赏祖国美好的山河更好的呢?” 
    科研需要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采集原始数据只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实验室里一切要求严格,不能出任何差错。导师王世杰研究员告诫他们说“科学是客观的,在科学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深深地影响着冯博士,有时候一个试验他会反复做十几遍,仔细对照,寻找差距。因为数据是客观的,它不会骗人,只有人自己会欺骗自己。冯博士在谈话中多次强调数据的客观性,他说,“如果数据与自己的预计期望有差距,除了可能由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外,也许就是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针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反复检验,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私自窜改数据,在科学上许多重要成果往往就是从科学研究中的意外发现中获得的。”对于学术上的造假,冯博士认为那是人类对科学的一种亵渎。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许多人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让我们不得不敬佩冯博士。来到南华近两年的时间了,冯博士很感谢学校给他提供这样好的条件,自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近年来冯博士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A类论文6篇,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数量并不是很多,但都很有分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宁缺勿滥”。在科研方面,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校级教研校改重点课题1项。2005年获得南华大学科技学术论文交流一等奖;2005年度获南华大学教研校改论文评比一等奖。
    成绩都已经成为过去,面对将来冯博士踌躇满志,他说:“现在学校提供这么好的条件,自己一定继续努力,在科研的路上不断探索,在实现儿时的梦想的同时也为南华,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走出了冯博士的办公室,迎着西山的微风,感到今天的夕阳别样的红。
责任编辑:chenqs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