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故事 -> 正文

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创新团队共发展--记核科学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路兴强博士

发布时间:2013-06-28    作者:刘红利 杨一丁,王思雨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2009年7月,路兴强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作为项目聘用人员在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工作三个月,同年11月来到学校工作。
  在硕博连读的6年期间,路兴强一直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的研究,连续4年参加了由四川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培训班”,对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路兴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各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4篇,其中10篇被SCI、EI收录。
  2012年10月,路兴强博士向学校申请报批组建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创新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他与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奋进……核科学技术学院核技术教研室主任谢安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在谢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采访了路兴强博士。
  核聚变研究是人们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而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与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相比,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路兴强在鲁东大学物理学专业读本科的时候,渐渐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9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在科学岛求学的日子最让我难忘。虽然‘办公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奔波生活很单调,但是由于小岛环境幽静,那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我能安心学习,收获很多。”路兴强博士回忆道。
  读研期间,路兴强也积极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开拓学术视野,增强科研能力。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前往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学习交流;2007年至2010年连续4年参加了由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培训班”;2009年参加了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举办的“等离子体物理相关问题高性能数值模拟讲习班”;2009年7月,路兴强博士顺利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9年11月,路兴强来到学校工作。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仍心系科研。6年来积累的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他进行核聚变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012年10月,路兴强申请并建立了南华大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创新团队。据团队成员介绍,在路兴强的带领下,团队依托学校核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凝聚、稳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通过参与中国ITER专项(973项目)研究项目,形成以等离子体加热与电流驱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及等离子体输运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团队成员中,有7人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3名博士后,3名博士生,湖南省121人才工程1人。
  至今,团队已完成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2项,总经费166.7万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承担了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8项,总经费280.5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 19;篇,EI;收录 7;篇, SSCI;收录1篇;团队成员还编写教材1部,具有鲜明的创新优势。
  团队在注重自主开发大型数值模拟程序的同时,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经验,为今后模拟托卡马克实验过程奠定基础;他们正充分利用校校联合、校所联合的办学机遇,通过学习交流、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快团队成长。路兴强的团队成员研究背景广泛,且都具备专业的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知识,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发,在研究中找到更多的特色。
  路兴强博士跟记者说,他十分热爱科研,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了这样的团队之后,他们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他们会定期组织成员到中国科学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的方式,提高研究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
  团队还形成组会制度,每周定期安排组会,汇报工作进展,这样,在督促成员完成课题的同时,也交流了经验,扩展了各自的知识领域,壮大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的知识力量。路博士和他的团队一起,以创新为动力,兢兢业业,为打造一个植根于南华大学,在磁约束聚变领域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而付出汗水和智慧,为核聚变早日实现商业发电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曹正平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