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故事 -> 正文

唤醒“植物人”访神经内科专家汤永红教授

发布时间:2013-06-28    作者:尹慧文 李霞 通讯员 张晴川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老翟醒了!老翟真的醒了!”遭遇车祸受了严重脑外伤而昏迷了1个多月的“植物人”翟女士,经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终于开始能听懂老伴的讲话,会用眨眼与老伴进行交流了。
  对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汤永红来说,像翟女士一样被成功救治的患者还有很多。多年来,汤永红始终活跃在神经内科临床第一线,尤其在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卓有成效,让脑血管病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
  把大手术化小衡阳市一名年轻干部熊先生,在下乡途中突然发病,不会说话,不能走路,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溢血,脑内出血40多毫升。当地医生建议熊先生转院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马上剃头备皮!”汤永红领衔的专家组会诊后决定立即进行锥颅碎吸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在抢救室打响了。在CT明确诊断、定位的指引下,仅仅用了半个小时,手术就顺利完成了。四五个小时后,熊先生即恢复了意识,感觉头痛减轻,呕吐也消失了。
  汤永红介绍,脑血管病、心脏病和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脑血管病更是造成残废的第一大疾病。脑出血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血块压迫脑中枢,过去内科治疗对血块无能为力,传统的外科开颅摘除血块的手术死亡率也很高。而锥颅碎吸术属于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一种,血肿清除术开始越早,越可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最大限度地改善缺损的脑神经功能。
  在汤永红所在的神经内科,每年运用锥颅碎吸术抢救数百例重症脑出血患者。这些原需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避免了一场大手术。
  排除颅内“定时炸弹”
  去年春节前的一天,40多岁的李先生在和朋友聚会时豪饮了几杯酒,不久就出现呕吐、抽搐、短暂意识障碍,朋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CT检查发现李先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血管造影证实是李先生的大脑前交通动脉有一个2厘米左右的动脉瘤,脑血管痉挛。如果用钙通道拮抗剂扩张血管的药物,有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而导致再出血,如果不用,又会使痉挛血管彻底闭掉,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可谓进退两难。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经验丰富的汤永红和同事会诊后当即决定施行微创介入治疗。
  这场手术,在血管造影机直视下,通过在患者的大腿根部穿刺,沿股动脉将一根导管送入生长动脉瘤的脑动脉内,架起一个可以开启的体外颅内隧道,然后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4个弹簧圈,把已被撑成小气球一样、将要破裂的动脉瘤填实堵死。至此仅在患者大腿根部留下不足2毫米的皮下小针孔,而颅内的“定时炸弹”隐患已被消除,患者住院20多天就出院了。
  汤永红告诉记者,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定时炸弹”,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为15%-20%。如果第一次出血后病人没有死亡,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生第二次出血,死亡率就高达80%。
  干细胞移植治脑损伤近年来,脑损伤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如在交通事故中脑部受到重大伤害、脑中风、神经系统病变性疾病、中毒或缺氧性脑病,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都在为如何治疗脑损伤而烦恼。干细胞治疗技术逐渐成为脑损伤治疗新方向,汤永红对此作了探索和实践。
  前不久,67岁的澳大利亚女士罗斯(化名)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出院准备回国,她依依不舍地在住院楼前照了很多合影,临上车前,还望着住院大楼5楼康复科病房的位置,深情地说:“真舍不得离开这里。”
  原来,罗斯2年前突发中风,造成大面积脑梗塞,在澳大利亚治疗1年多时间,虽然恢复了意识,但留下了左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罗斯了解到汤永红和他带领的团队能做干细胞治疗,便慕名而来。
  罗斯入院后,汤永红组织的治疗小组为其做了第一次干细胞移植治疗。罗斯惊喜地发现:“我的左手好像变‘软’了,不像原来那么僵硬了!”
  接下来,汤永红又先后为罗斯做了3次干细胞移植。移植到罗斯体内的干细胞发挥了惊人的效用:原来只能坐轮椅的罗斯可以拄着拐杖在病房里走好几个来回了,整个人变得容光焕发。
  汤永红充满期望地告诉记者:“干细胞治疗现在仍受限于安全性及其治疗效果,还没有普遍应用。但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干细胞的应用将有广阔前景。”
  神经内科专家汤永红教授档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结合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衡阳市神经精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衡阳市神经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脑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流损伤的病理生理及防治研究,尤其在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较有成效
责任编辑:曹正平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