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机械工程学院一名普通教师,刚刚30出头。读博期间公派出国留学,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在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国家显微分析测试中心一呆就是一年半;进入学校工作不到两年时间就申请获批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项省市校级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7篇……翻开简历,我们内心不由地涌起了对这位年轻女博士的崇敬之情。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我们见到了这位气质清新、浑身充满活力的朱红梅老师。
朱红梅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境并不富裕,在姊妹中排行老五的她深受两位姐姐的影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小到大学习特别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00年,朱红梅顺利考上了辽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她原本以为专业学习很枯燥,但随着自己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不断加深,却发现它比想象中有趣。她说:“我渐渐迷上了元素之间那种奇妙的组合———同样的基材,通过添加不同的合金元素改变其成分,或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就会具备不同的性能。我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微妙的物质世界,每天都有新鲜的、愉快的事情在等着我。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自己跋涉的脚步依然不能停歇。于是,就下定决心考研、读博、出国留学………”
2004年,朱红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她继续投身于书本和实验研究,积累了不少知识和成果。2007年,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在别人看来,她的学业一帆风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2009年9月,在修完读博士期间的基础课程后,朱红梅决定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
留学期间,朱红梅学习压力很大。为了完成镁合金课题的研究任务,她坚持每天呆在办公室、实验室、宿舍,放弃回国探亲和在国外的娱乐活动,过着“三点一线”的起居生活。为了避开分析测试中心白天9:00-17:00的对外开放时间,她常常独自一人在晚上跑到测试中心做实验,通宵达旦不间断地观察实验样本、记录实验数据,然后一头扎进繁琐的数据资料里进行演算、分析,撰写研究论文。累了,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醒了,就不断重复工作。有时候,为了观察实验样本不同时段的组织变化,她在实验仪器面前目不转睛盯着实验样本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自己眼睛都看模糊了,她才会把自己装在睡袋里,在实验室地板上好好休息。凭着这样的执着与拼搏,朱红梅不但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在镁合金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拓宽了自己在材料等知识领域的思维与眼界。当我们问到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她一路走来时,她说:“生命就像一条长河,只有不断奔流,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1年6月,朱红梅博士毕业选择来南华工作。刚进校时,她虚心听取各位前辈讲课,不断汲取经验,探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受到了同行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作为班主任,她经常走访寝室、早晚自习室与学生沟通联系,为了提高班级四级通过率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她组织模拟考试并亲自批改试卷,进行试题解析,同学们都喜欢称呼她为“红梅老师”、“梅姐”。
“朱老师上课非常有趣。”她的学生刘泉说,“上课时总是时刻保持微笑,特别有亲和力;她从不点名考勤,但喜欢点名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缺课率很低;讲课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前通常举例引出新内容,提出‘为什么学,学什么’,在讲课时总是能用生动的例子或提问的方式把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我们很快地掌握知识点‘是什么,怎么用’。”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朱红梅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后,开创自己的新天地。她提到,镁合金作为一种轻质工程材料,但其开发利用远不如钢铁、铝合金等传统金属材料成熟。针对镁合金耐磨性和耐蚀性较差的不足,结合机械学院“激光”特色进行镁合金表面改性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人生因拼搏而精彩,青春因奉献而美丽,生命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朱红梅就是这样在这条河流里奋斗不止,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