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教育视点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人文教育之基

发布时间:2015-11-04    作者:孙志林    点击:     

2015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英孔子学院年会上指出:“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精髓对个人、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影响与教化经久不息,具有传承、融和、教化和引领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明人文精神的核心即为德行,而以德为基是大学生人文素养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表明传统文化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石。面对多元价值碰撞、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因素的不断冲击,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必然成为支撑中国大学教育前行的精神力量;面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强势撞击,唯有保持民族性和秉承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大学教育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根基与保障。

首先,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认同是大学人文教育扬帆起航的原动力,可立大学人文教育之本。中华文明延续不断,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在于被世代传承,而文化传承的先决条件是被知觉与认同。因此,传统文化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根基,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欧美国家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大学都根植于西方传统文化,并在发展中将其认同与秉承,且外显为大学精神和人文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伴随思想意识领域的变迁,以及西方文化的持续冲击,传统文化变成了“撂荒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秉承在大学趋利化发展过程中演变为“鸡肋”。大学不能以良好的人文环境熏陶学生,学生既无良好的传统文化自觉性,也无基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而且,流于形式已经成为窒息传统文化的枷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人文之于大学,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将文化精髓与世代所秉持的优良传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时刻以之为鉴,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具备可期的良好表现。

自觉与认同是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没有存在感与实在性,传统文化即使再被“推崇”,也无法具体化为德行。因此,大学人文教育要做彰显传统文化的助推者,使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让“色彩斑斓”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觉,在点滴染濡中察觉、体会,认同传统文化强大的教育与感召力,同时更能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大学人文教育落地生根的生命力,可塑大学人文教育之魂。“中国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再次强调,并且引经据典,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国家长远发展层面,阐述了以德立人对个人、社会、国家都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大学具有促进科学发展“孵化器”和社会进步“加速器”的双重功能。大学教育“不仅在训练一技之长,而尤在养成宏正通达之士;不仅在传授知识技能,而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就其根本,大学教育在提升学术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深层次的道德与精神,不能培养出自恃过高、无礼无德的“学术狂人”,而更要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造就德才兼备的新人。唯有立德树人才是大学之道,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行为举止,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有负时代所托、社会所望,且无法使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人文教育“遍地开花”。

传统文化被继承与发扬是其具有时代性的体现,只有被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才会发挥教化与引领的作用,才能彰显传统文化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根基地位。因此,大学人文教育要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大熔炉”,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学科专业的结合作为重要导向,使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德行标准。

再其次,传统文化的融汇与贯通是大学人文教育多样化实践的助推力,可筑大学人文教育之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大学人文教育主旨在于唤醒求知欲望并鼓舞生活的决心和毅力,人文教育也最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的多样性生态。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数字时代的大学校园更不缺少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大学人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大学人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融汇与贯通,在校园里可以形式多样。而利用“微文化”媒介,让学生实时关注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是高效便捷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创设置身于传统文化氛围的人文环境是大学人文底蕴的展现,也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另一路径。在学生身体力行的所到之处,用多样化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元素,随时随地对学生起到最佳的陶冶功效和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的融汇与贯通内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能凸显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活力,也能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学人文教育要搭建融汇与贯通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与场合,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汲取和熏陶过程中,亮出传统文化所潜藏的精气神,筑起大学人文教育所应展现的气魄。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大学教育所应具有的至尚追求。当代大学人文教育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元素,这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成长发展的根基。(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彭晓敏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