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院部传真 -> 正文

 

将优质资源沉下去

——近尾洲镇义诊有感

发布时间:2015-12-09    作者: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党支部 李剑平    点击:     

有就医经验的人都知道,大型三甲医院虽然条件好、技术强,但太过拥挤,而基层医院虽然看病方便,但条件及技术与三甲医院相去甚远,即使是常见病,很多患者也都会想挤在大医院去看。这是目前整个医疗环境的一个焦点。通过这次义诊,我想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及技术输出给基层医院、把门诊延伸到社区到乡镇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次,附一门诊支部组织医疗专家深入衡南县近尾洲镇义诊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此次义诊为百余位农村病友解决了一定的疾患,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是需要到大医院诊治。在义诊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不仅缺乏医疗技术以及医疗技术不够系统,而且由于客观原因对医疗这块自我意识不强、很多医嘱本应注意事项没有持续跟进。

参与此次义诊的呼吸内科专家罗如莹副主任医师就感受比较强烈。罗老师说,在此次义诊中,有一个70余岁病友了,在得知今天有南华附一的医生前来义诊,硬是走了5公里多的山路来寻诊。他主诉之前由其儿带到当地医院看了病,拍片诊断为“肺结核”,服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有5、6年了,病情一直没有好转,且常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期间也一直未有过复查。经过问询得知,老人40岁时,从事了挖井、隧道等工作有3-4年,故嘱他在镇卫生院现场拍了X片。等他把片子和结果拿来后,经仔细看了片子,结合他的职业史,确定他最大可能为尘肺,多么惋惜啊!之后重新给他开好药物,并嘱咐其到南华附一寻诊并进一步检查、治疗。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生活环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物质条件的提高而大大改善,结合我们对农村的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上网、打牌的已成为很多农村老人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农村老人有血管、心脏方面的疾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人群数量增加了不少。而农村或者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客观因素又难以满足这些人群对医疗质量的需求。

所以,我想作为附一人,我们有个责任和义务帮助这些农村病友,帮助他们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自己。脊柱科专家刘利乐副主任医师如是说。

我们要强调我们医院的公益性。我们要加强对基层医院的联系、加大对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的义诊,将我们的服务做到院外做到基层做到农村。特别是这种义诊的方式可以适当的增加。使我们南华附一的医疗技术优势让更多人知晓,尤其是在地区环境竞争激烈的衡阳,我们更要做到这些。让广大病友尤其是广大农村病友通过横向比较等各种比较认可我们的技术、认可我们的医院。有什么在基层院所解决不了的疑难,都慕名来我们医院。

同时也要对农村病友做出适当的优惠,比如我们的义诊联系地就可以让病友拿我们的已开出的相关证明或者科室宣传册去专门窗口买个病例本而又免去挂号费,然后安排人引导他们到相关科室寻诊。

根据卫生部规定,三甲医院医师在晋级副高职称之前必须安排到较为平困的基层医院去帮助并指导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当然基层医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派遣医生到大医院学习进修。但并没有将这块延伸到乡镇到农村,其实乡镇及农村地区更需要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安排人员到大医院学习进修。这样可以更好的把大医院的服务理念,规范系统化的诊疗技术以及医院管理方面的先进水平传送给基层传送给乡镇。从而促使群众更多的信任基层医院、乡镇院所,同样也可以给基层群众、农村群众搭建乡镇院所、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诊疗的便捷通道。

神经康复专家封卫兵副主任医师对此见解较为深刻。在采访中,封老师表示,通过这次公益的爱心义诊,让他更加体会到先进的医疗技术及设备对基层尤其是对农村的重要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村,有很多孩子上学受教育、很多家庭的扶贫都需要爱心人士的关心。尤其是那些因病返贫的家庭,更需要写得到关心关注。

作为一名神经康复医生,我觉得要推广这样的公益活动,适当的增加次数,多同基层同农村建立联系。更主要的还是要将一些常见的疾病的康复技术推广的基层卫生院或者诊所,医院可以探讨同相关贫困地区的院所建立联系,帮助他们免费培训先进的医疗技术,让他们周期性的介绍大医院的学习,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推广到基层医院和卫生院,更便捷的服务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山村的群众。同时,也鼓励并积极接受当地患疑难疾病的病友到大医院早日治疗。

义诊事小,得到却大。我们要看到在做好院外的公益服务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反哺,对基层医院的帮扶以及将门诊延伸到社区到农村也是良好口碑的开始。在做好做强公益服务同时,我们也不能以老师自居而弱化对自身的提升。我们要高要求对待医院发展的顶层制度。如大力发展近来发展趋势的亚专科,推行新举措培养行业精英以及高端新技术。同时也要科学的制定后备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及业务发展计划,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奖励。这样我们才会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心中播种下一颗颗医者仁心的种子,传播“大医精诚、弘敷仁爱、敬业为民”的南华附一优秀传统。

责任编辑:刘红利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