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校园活动 -> 正文

【特色南华】聆听功勋尘封往事,赓续“两弹一星”精神——基础医学院举办“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会

发布时间:2025-10-28    作者:文/李军 图/赵强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两弹一星”精神,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10月26日,基础医学院“青衿医路,核你同行”志愿宣讲团精心筹备,倾情呈现了一场题为“聆听功勋尘封往事,赓续‘两弹一星’精神”的故事宣讲会。此次活动于南华楼111教室举办,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基础医学院各年级的150余名同学齐聚一堂,共同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随着宣讲团成员饱含深情的开场,王淦昌、郭永怀等老一辈核工业人“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一一展开。宣讲团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生命献给核事业——郭永怀》三个篇章,通过真情实感的叙述、珍贵影像的重现以及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带领现场同学们回到60多年前那段“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的艰苦岁月。

回顾那些年,宣讲团成员从毛主席“搞一点原子弹”的坚定决策讲起,讲述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风雨。每一道工序都是全新的挑战,每一次试验都是艰难的闯关。没有先进的大型计算机,科研人员就用算盘和手摇机连夜计算爆炸物理参数;没有苏制图纸,他们就凭借一块“开业之石”级的铀矿石,将放射性强弱摸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段令人动容的奋斗历程。当屏幕上出现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腾起的蘑菇云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向那些默默奉献的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顾那些人,从以身许国到将生命奉献给核事业,宣讲团成员的声音虽逐渐低沉,但功勋们的伟大却如洪钟般震耳欲聋。1956年远洋邮轮上,郭永怀将十年手稿一页页投进海浪,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重要科研成就,只为轻装归国。当宣讲团成员掷地有声的说到“十二年,他把生命折成一只不灭的信封,连同核试验数据,在烈焰中递交给了祖国”时,全场掌声雷动,仿佛替他说出了那句“我不后悔”。“我愿以身许国!”1961年,54岁的王淦昌写下这六个字后,化名“王京”,从此消失在学术舞台。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在西北荒漠里带领团队攻克中子点火、爆轰试验等核心难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心脏”。从黑发走到霜鬓,17年隐姓埋名,连女儿都以为“爸爸调去了外地”。当宣讲团成员念出他1978年恢复真名后写下的诗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时,台下不少同学悄然落泪。

回顾这些年,宣讲团提到,核事业一路发展壮大,不仅点亮了能源、医疗与科技的万家灯火,也点亮了国家前行的底气。在最寂静的荒原上,有一群人把名字埋进了黄沙,把生命交给了时间。他们背着最简陋的算盘和图纸,却算出了震惊世界的公式;他们顶着最猛烈的沙尘与寒风,却点燃了照亮民族的蘑菇云。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他们没有奖杯,没有鲜花,却默默地把“中国”二字写进了世界的核天平。让我们向这些沉默的巨人致敬:因为你们把光留给了祖国,把黑暗留给了自己,我们才能在和平的阳光下,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中国。

宣讲会落下帷幕,但是伟大的先辈却走进了每个人的心中。以故事为媒,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青年心里“活”起来,把尘封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下青春奋进的燃料,唤醒“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此次宣讲会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激励着南华学子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熊风顺

责任编辑:衡阳医学院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