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班,随时加班”,胡蓉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35岁的胡蓉,湘潭人,南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21年通过衡阳“博士行动”(第一季)引进计划入职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胡蓉正在做试验
3月9日上午,顾不上窗外的鸟语花香,胡蓉和她的学生正“泡”在科创楼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进行分离、提纯、合成实验,胡蓉则坐在几乎包围她的电脑屏幕前修改实验报告,间或起身指导学生。“我们正在申请国家项目,现在正是冲刺阶段,忙疯了。”胡蓉告诉记者。
南华校园内有一处樱花林,眼下春光正好、繁花似锦。胡蓉却浑然不知。生活简单的她,家里、实验室两点一线,每天工作时间11.5小时。住在学校,工作在科创楼,上下班走路10多分钟,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挤公交、排队,胡蓉很高兴。她说:“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搞科研了。”
胡蓉目前成功组建了“智能聚集诱导发光实验室”,开展功能发光材料的构建及生物医药应用探索研究。“我们研究发光的材料,是帮助人们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可视化,就比如新冠病毒看不见,通过相应的材料却能够被人类识别。”胡蓉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初期的研究,是做一些细胞及活体层面的生物成像,把之前看不见的生物指标、结构或者生理过程表征出来,揭示一些内在机理,为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采访中,胡蓉侃侃而谈,阳光自信。但其实,胡蓉小时候还很自卑,课堂上都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直到初二的一天,她鼓足勇气举手回答问题,获得老师的肯定,胡蓉别提多开心了。从那以后,胡蓉“开窍”了,也领悟到了原来学习这么快乐,自此一路“开挂”,考上湘潭大学。
大二的时候,她走进了老师的实验室,发现一个小小的材料,却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原来实验室这么有趣,可以创造出好多新东西,让我们生活更便捷。”胡蓉的心里种下了“科研”梦的种子,并为之付诸努力。最终,她以专业成绩第一的优势,被保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读研很苦,硕博连读更苦。当实验一次次失败,胡蓉也想过放弃,但是她总能通过身边人和事,达到快速“自愈”。2016年,胡蓉从中科院化学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继续她的科研之路。2016—2020年,胡蓉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基金。目前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20余篇。
一路走来,胡蓉的经历,是“爱拼才能赢”的真实体现。
工作中凡遇到困难,胡蓉的调剂方式是下厨做饭。她最拿手的菜是衡山香干炒肉。正是因为有一颗“湖南胃”,更有一颗“湖南心”,在北京读书、在广州工作过的胡蓉,毅然选择回到湖南,“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一直是我职业规划的目标”。
而在衡阳、在南华大学,胡蓉感受到衡阳市委、市政府及学校对待人才的温度和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感、归宿感。
“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专人联络的各项服务和高效便捷的办事作风,让我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类似证明‘我爸是我爸’这样的无用举措。一站式服务,让我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专注于我热爱的科研。”胡蓉对衡阳的科研环境和政策环境大为点赞。特别是在衡阳市委、市政府及学校的各项政策及资金支持下,胡蓉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胡蓉最大的乐趣,就是钻进实验室搞研究,一周七天无休。像所有科研人一样,胡蓉也经常会遇到“你们的研究有什么用”的灵魂拷问。她希望自己的研究不只是发文章,更希望能上“书架”、上“货架”。
在这个初衷的驱动下,过去五年,胡蓉曾尝试与企业对话,其中不乏国内家喻户晓的大型企业,也切实感受到做科研与做产业的思维鸿沟。来衡阳后,让胡蓉欣喜的是,衡阳市委、市政府正在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桥梁,推出市、校、企三方合作引才新模式。胡蓉迅速与沃健科贸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检验和应用。这样,也为她的科学研究注入了更多的动力。
现在,胡蓉正努力将材料研究与医学相结合,比如抗菌、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探索,“很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早日转化,就像血糖一类的试纸一样,早日‘上架’,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