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卡列尼娜》

发布时间:2008-11-07    作者:文法学院 郝杰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最近学习外国文学史,在课堂上、在书本中不断的接触着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名字,在文化的灿烂星空中,这些都是不断闪烁耀眼的明星。这一次学到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不知道该怎么称谓这个著名的作家,简单的说是作家吧,不妥。因为读过或者接触过他的作品的人,会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语言、历史......,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俄国风貌。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因此我们还称赞它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而我敢说的是这位作家及其作品必将是长存史册的。
    我们学习着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老师用了课时的很多部分的去讲,甚至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名著就是名著,虽不能仔细阅读他的这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但是仅看过电影就可见一斑了。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是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实际上展示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的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于是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立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种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多人在婚后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很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而事后她竟然对丈夫说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她爱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的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还不是主要的,当她受到渥伦斯基的冷淡后,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一切都完了”她觉得。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时候仿佛就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激情和活力。
    感谢作者,他对对现实的思考和对那个时代的洞察,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他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他的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灵,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诚实。他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将触动着当时至今后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陈晓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