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树上秋叶黄绿斑驳,格外灿烂。樱花树上的樱花已经谢了,叶子却依然红了很久很久。再过三俩小时,云也要披上霞裳,与高楼远近相映。生活确确实实多彩可爱,而我们却依旧逃避不了现实中无数次感叹“世界其实很美好啊”。
从前我会想,这些打败我对生活热爱的莫名的消极,是生活里无法剔除的一部分,是生而为人必须担当的一部分,是只能默默承受的一部分。而当我合上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才发觉多年以来,我越来越像个赶着交美术作业的孩子,把生命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通通不认真地只拿灰铅上了色。
从小就在学校里习得了“自由”的写法,每有落笔,总高歌“自由”。可当实实在在地谈论自由时,却无话可说,搓搓手羞赧地一笑而过。像这样美好却又陌生的字眼有很多,“热爱”、“有趣”、“希望”……都如水中月镜中花般,可触不可即。
直到,偶有一个下午,我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摩着,走进先生的世界。先生在自序中说,“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明知无力,便也执着。先生还说“不自由,仍可活”。可是究竟是怎样的活,我们眼中所观的又是怎样的世界?在书中,先生都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种人生观。
战争时期罗马军队驻扎博纳后为葡萄美酒所倾迷,待到三年后军队开拔,将士们宁可甘当酒奴而不愿南征北战。1942年德军直驱巴黎之夜,卖花姑娘洛希亚眼看着平日里生意兴隆的花店门前冷清,眼看着大家生活沦落,于是将店里所有的玫瑰打包,送给左邻右舍。第二天清晨,德军迈步香榭丽舍大街,所有的女人手捧鲜花,面带微笑……身陷泥潭,却仍然仰望星空,对生活仍怀热爱,对未来仍有期待,这大概便是先生想告诉我们的何为“热爱”,何为“生活”,正如先生所说:“所有的帝国终将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玫瑰不会谢在枪炮之下,战火最终沦殁于酒香之中。先生说,生活本身的意义深远流长。
时间似乎是一位老师,总在催着我们成长,而我则像个听话的孩童般,谨记着老师的话。“这个时候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个时候就要吃苦,其余的什么东西都不要想”……是的,我是做着时间的好学生,做着理解爸妈的好孩子。可终有孤独而迷茫的时候,像在漆黑的空间里,没有光亮没有指引,便变得无所适从。我不禁问自己,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心中的自由又在哪里呢?我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渴望找到一扇门,推开它,寻到一片光亮……
风吹起,枫叶零落到地上,像从前千百次般。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注意到了它,静静地看它起落。我走上前,轻轻拾起它——这片叶子记录了一趟春夏的分量。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只顾埋头走路,眼睛似乎从来没为这些小角色停留过。可当你受了伤,也许看一看这开阔的天,这翠绿的草,这自然又简单的景色,便可熨平生活的皱褶。万物是那么自然又简单啊!像这叶,它不迷茫不纠结,秋天到了自是它落叶归根的时候;像树,一年又一年,一轮又一轮,待到作为木头被锯时,仍有年轮记录着曾经它的故事。可是就算没有印记又如何?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啊,终究是每个人的一场没有回头票的旅途,长路漫漫,这旅途似乎也略显无聊。可生命终究只有这短短的三万天。我们生而为人的枷锁难道要套一辈子吗?自由就真的可触不可即吗?
生活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生而为人就背负着一种使命。是的,正是对家的使命,让很多人在生活中挣扎但不放弃,我们可以说他们在挣扎,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义为奋斗;作为一座被入侵的战败之城,德军本应看到一座死气之城,但卖花姑娘赠与玫瑰鼓励大家燃起生活的希望。自由是什么?如果从终极来看,人永远不会自由,因为他不可能抵抗自然规律随心所欲,所有人都有一死。自由不过是在这种环境下一种我们可以选择的态度,选择的活法,并为自己的选择无悔,感到快乐,真真切切的感到自己在活。梭罗为追寻真理追寻本心,远离尘嚣,住进了瓦尔登湖,他选择了这样一种自由;秋瑾冲破封建教条,毅然投身革命身死,她的生命被人夺去但她的灵魂是自由的;丈夫在休息日带着一家三口郊游,在野外他们享受着清风,爽朗的笑着,此刻,这是一个自由的幸福的三口之家………
自由在高处,生活在脚下,自由确又在生活里,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段多么美妙的联系。自由仍在高处。而我,想攒上清晨的露水、傍晚的红霞、杨柳间的落叶与秋风,收藏进生活的匣子;我想归于本心,像孩子般想象着星月的传说,告别内心世界那曾经深陷的、灰蒙蒙的摩登时代,践寻我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