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欲望与权利,光明与希望 —— 读《红与黑》有感

发布时间:2019-12-19    作者:文/金远远    点击: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作表作。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一位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通过阅读司汤达的作品和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但这些都是司汤达逝世几十年后才得的荣誉,在当时,该书出版时并未得到世人认同,也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反响。只有少数作家认为这是部伟大的作品。

阅读完《红与黑》,给了我极大的心灵震撼。我认为该书写得极其精彩。它着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例如:于连看到一个年轻的小姐走进来,在他的对面坐下。她有着淡黄色的头发,身材蛟好。但于连一点都不觉得她很迷人。虽然她有一双迷人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下面让人感受到她有一个冷酷的心。司汤达更是通过这种描写方式,真实而又细致向我们展示了市长夫人一步步被于连诱惑至堕落的情景。我读这本书时,身临其境,欲罢不能。

于连作为下层社会的平民,不甘现状,渴望收获名利。这其实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翻版。但他并没有脚踏实地的苦干,而是选择了捷径——女人。我觉得,那是一种必然。那些被生活压的抬不起头的底层人,他们中大多数难道不脚踏实地?可那又怎样,一生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想要从底层爬上去,运用手段则是必然。就当时法国社会而言,上层人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下掩盖的是一颗颗麻木自私的心。于连的出身决定他没有资格与资本,也间接决定了他没有过人的能力爬上去。但他不甘平庸。外部环境与自身野心,刺激他从一个质朴的青年教师转变为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是的,如果可以,他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那样他也许可以平淡无奇的活到老,就像大多数人一样,碌碌无名。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短暂却又轰烈的一生就这样展开了。最后,他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于连会后悔吗?说他野心勃勃活该最后失败致死,那只是世人短浅的评价。在我看来,司汤达塑造的这一成功形象,不应该得到这么肤浅的评价。我认为,于连这个人物很复杂,但他并不畸形,他始终诚实的面对自己、拥有自我,在面对死刑时,他应该也算得上坦然。法庭上,他决意不为自己辩护,在其辩护律师建议他“不管真疯还是假疯,这都是个很好的辩护理由”时,他变得激烈而坚决,“记住,先生,您一辈子也别再想提起这可怕的谎言。”死刑对他而言,不再是令人胆颤的死刑,也不再是,书中的人所认为的一种最高的惩罚。

于连说:“这些年轻人,他们虽然出生微贱,为贫穷所困厄,但是却碰运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敢于混迹于高傲富贵的阔人们的上流社会。先生们,这便是我所犯的罪行,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人,没有一个与我同属一个阶级。我在陪审团上,看不到一个富裕的农民,我只看到一群愤恨不平的资产者……”

我并不讨厌于连。在当时的阶级分明的社会,这样的人物,又何尝不是高压下的产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见识过上流社会的繁华后,又有几人记得自己的初心,还会回望来时的路?也许,很多人并没有资格去指责于连这样的人。

心中有爱,胸怀阳光。纵使一生漫漫,你没有在时光长河中熠熠发光,但如果可以拥有阳光敞亮的人生,为什么不可以放弃一些,拥抱它呢?这样一种人生,这样一种阳光坦然的活法,我们又怎能把它定义为失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庭,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我们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我们的人生也值得!

责任编辑 彭欣怡

责任编辑:记者团 龚玉婷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