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论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04    作者:学生记者 朱毅强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论道家的思想,必会提及众人皆知的《道德经》,而说到《道德经》,亦必谈及道家的“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清静者,不烦扰;无为者,顺自然。要做到真正的“清静无为”,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寻找自己所寻找的真理,用自己的辩证眼光,看待真正的自己。
    就当前社会而言,社会的总体文化氛围却是不容乐观的,文化的浮躁、社会的转型、经济的粗放……种种这些都使“快餐”生活下本已失去清静的内心找不到寄宿之地。人们在遗忘中,忽视了关注本我的存在。一个能自我浅酌、自我舒缓内心的方法,却早已在“快生活”的节奏下丧失了利用的境地。而道家的“清静无为”,或许会让我们在狭小的自我空间,发现光明,在自我的调解中,找到最适合净化内心的途径。
     《道德经》中第二章说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里就强调了圣人所行无为的功效。无为可以顺从自然的法则,如万物之生长,适度之下,而不自居,便能长久的不失所行之意义。清净无为,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一切能迷乱内心的事物,或是功利、或是权利,我们该清楚一切的欲望最终都将烟消云散。一时的得意并不能真正拥有延续的价值,只有平平淡淡,遵守自然之法则,才可顺应天道,达到“不去”之妙境。
    清净,应是一种淡然万事的心境,克服内心之浮躁,保持内心的清明。佛家善于修心,而道家之修身该是从这“清净”从手,追求物我超然、精神自由的理想目标。诸葛亮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养性,最忌躁动,一个安静闲适的环境可能会带来精神的舒缓,而做到内心的沉淀却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心境。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清净使然,不争不闹,于守中之间,平淡于平常。
    对于“无为”,也不是单纯的一点也不做事,无为之下,该是有为的无为。该为时则为,不该为时切莫为。这样才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效果。故而,在《道德经》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生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之无为,无为之所为,我想该是一种精神涵养,而这需要在磨练中养成真性真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之道,在于有为之心。在“道法自然”之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感悟天地之间,“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行大丈夫之所为。
    “清净无为”在于修身修心,身心一致,才可明己自知。道家常言“大音希声”,一种心境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便自然淡然一切,归于“清静无为”。我想,在当前文化浮躁的年代,这种无为之境该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心境。
责任编辑:王富利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