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校友动态 -> 正文

“蛟龙”摆尾,游四海镇八方--记“蛟龙号”总设计师胡震校友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6-10-16    作者:学生记者 文/阳峰 刘灵芝 邓胜男 摄/丁婉琪    点击:     

2016年10月15日上午9点“蛟龙号”总设计师胡震校友事迹报告会在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大会堂顺利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阳小华、副校长何旭娟等多位领导出席了本次报告会,校党委副书记阳小华担任主持。

大会伊始,校党副委书记阳小华对胡震作了简单的介绍;胡震1988年毕业于衡阳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991年从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潜水器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现为中船重工高级专家、国家863重大项目4500米载入潜水器研制的总设计师,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副总设计师。

本次报告会以“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主题作出报告。胡震主要从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历程、“蛟龙号”概况、“蛟龙号”的技术特点、“蛟龙号”海上试验、“蛟龙号”的应用,这五大方面进行介绍。其中,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历程,是从潜水器研发背景、分类与特点、发展历史四个方面经行阐释。更是在发展历史部分,对未来潜水器进行了展望,希望实现万米载人潜水器、并在2042年实现深海空间站的建设。在技术与特点方面,胡震向大家讲述了“蛟龙号”较强的水下通信、载人舱设计与布局、分布式的总体结构、导航与定位、采样与观察的作业等优势。“蛟龙号”的成功也是在一次次的试验中产生的,据胡震介绍“蛟龙号”曾经进行过7000米深度的挑战,也进行过海空对话。“蛟龙号”的应用面很广,主要应用区域包括了海山、海盆、海山、热液。例如,南海航段的冷泉区、海山区,主要探索冷泉生物群落;东北太平样航段工作区域和西北太平洋航段,针对结核、生物、环境、地质进行的研究;从介绍中,可知“蛟龙号”取得了巨大收获,它拍摄了大量高清晰视频、照片;收集了多种生物样品;有效配合母船的工作;展示各海区的成果等。

报告结束后,来自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向胡震校友提出了问题,并得到了胡震专业性的回答,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议最后,校党委副书记阳小华再次充分肯定了胡震校友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使我国深海潜水器技术处于国际前列的伟大事迹。

责任编辑 谭玉婷

责任编辑:谭玉婷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