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故事 -> 正文

在梦想中寻找自我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03    作者:刘红利 / 学生记者 曾晓帆 蒲忠凯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参与课题所获得荣誉是导师和课题组其他老师的贡献,我只是有幸参与其中,个人所做的贡献非常有限……”郑波老师在接受采访时非常谦虚地跟我们说。
   郑波是核科学技术学院专职教师,2011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以后到南华大学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荣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奖学金表彰奖、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参与的课题“北京谱仪-II ψ(3770)和D介子物理若干前沿疑难问题的研究 ”荣获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谱仪-II DD-bar阈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荣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当谈及他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最令他满意的一项时,郑波摇摇头微笑着说:“之前做的科研都是由导师带着完成,自己的角色份量有限,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科研成就。近10年来,本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共获得3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活跃的领域中慢慢摸索,能在两三年内有令自己满意的科研成果。”
    高中期间,郑波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大学以后,依然对物理学习充满热情,正是由于兴趣的指引,郑波在考取中科院博士后主动从事物理分析工作,研究领域是粒子物理实验。从他进入博士课题研究开始一直到毕业,郑波几乎每天都工作在11个小时以上,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休息时间都泡在实验室,经常连家人和自己的生日都忘记。
    参加工作后,郑波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凭着一股拼博精神和对事业的不断追求,郑波代表学校申请加入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并获得成功,使学校成为其第49个成员单位。郑波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是渺小的,只有在集体的帮助下才能获得发展,任何科研工作都离不开一个集体,只有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集体的力量和影响得到发展,才会有更好的环境培育个人。学校的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借助北京谱仪-III(BESIII)国际合作组这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平台,争取在近几年内,利用该平台做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进一步增强学校在合作组内和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郑波的研究课题《基态粲偶素到矢量介子对的实验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5082)的资助。该课题计划利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BESIII 探测器采集的世界上最大样本的J/ψ事例,基于BESIII 离线软件系统,研究ηc衰变到矢量介子对,测量其衰变分支比,预期将大幅度提高部分衰变过程的测量精度,对部分过程进行首次测量,填补粒子物理数据手册PDG 的空白。
    在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之余,郑波还承担了多门专业课程教学。郑波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要的职责是尽职、尽心教育培养学生。他积极倡导兴趣化课堂教学,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自己在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各个环节。
    郑波从事的粒子物理实验方向涉及到由各种探测器有机组合成的大型综合性谱仪、电子学、触发、蒙特卡罗模拟、离线刻度与校准、事例产生子和数据分析等很多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内容。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总会把相关内容与上述某方面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在这些方面的运用以通俗的方式向同学们进行介绍,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作为2012级核类3班班主任,郑波对学生的管理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事。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将学习视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经常去教室查看学生上课出勤,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近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给予帮助。在今年贫困生建档时,他自费资助本班的同学。郑波为学生做的一切,同学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到逢年过节,郑波的手机上、QQ空间里载满了学生对他的祝福。一位学生拉着我们的手说:“我觉得郑老师真的是一位好老师,有时候用一个‘好’字都无法来形容。”朴实的赞美却饱含深情,或许那些溢美之词都显得平淡无力,一个简单的“好”字就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采访最后,郑波老师坚定地告诉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简短的交谈,虽然不能对郑波老师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年轻的心潜藏强大的生命力,正如胡杨一般,深深地扎根戈壁滩,拼命汲取深层的养分,又为过路人提供荫凉之地。
责任编辑:刘红利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