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3日,牛芒般的冬雨笼罩着常德城。窗外是寒风冷雨,市第一人民医院黄绍华的病房里却弥漫着温馨,妻子王光玉正在端着杯子给他喂水喝。
穿着蓝白相间的病人服,脸上是没有血色的青,短发间冒出了不少白色,医生黄绍华躺在自己医院的病床上,看起来非常疲惫。他不时抬起还缠着纱布的左手,看看掌心,又瞧瞧手背,再用右手轻轻地捏一捏左手的指尖。这双修长的手,曾帮助许多条生命重新鲜活。
10月21日晚,黄绍华开车沿临岗公路返回常德。20时左右,黄绍华在临岗公路22公里处,发现一辆农用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旁边还停着120急救车,黄绍华立即下车参与抢救。正在黄绍华抢救伤者时,一辆从常德开往临澧方向的槽车冲入抢救现场,黄绍华的身体被抛了起来,然后重重的摔在地上,胸部、背部和左手受了重伤。
“他好怕左手残废,以后再也拿不了手术刀,头发都急白了好多呢!”王光玉托起丈夫的左手,小心翼翼地放进被子里。
围在病床旁的乡亲,一个个神色凝重,他们是闻讯后清晨从乡下转了几趟车赶来的。听了王光玉的话,大家连连摇头:“不会的,黄医生不会残废的,黄医生是好人!”
锤炼医术,缘于把病人当亲人的善良,每攻克一个难关,他都感到无比快乐
“他出差回来,行李箱里经常是一本本厚厚的书,看到好的业务书,不管好贵他都会买下来。”在最新出版的医学书籍面前,黄绍华立即变成磁石旁的一枚铁钉,没有丝毫抵抗能力。
怀揣着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愿望,当黄绍华还是衡阳医学院(现南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时,就开始潜心锤炼。1984年,他毕业走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成为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常人眼里,麻醉无非就是手术前打打麻药。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麻醉医疗是一种维护生命平衡必不可少的医疗手段,其范围涉及临床麻醉、疼痛治疗、重症治疗、急救复苏等,既是与外科的配套保障手段,又是可以单独运用治病救人的医疗学科。“麻醉学知识的更新非常快,不学习就跟不上。”黄绍华说。22年来,同济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医院、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都先后留下了他“充电”的身影。
读书,查资料,上网了解医学界的最新动态,填充着黄绍华被繁忙的工作“挤压”得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黄绍华的岳母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了近二十年,“在家里,他们上网的上网,备课的备课,学习的学习,我看个电视都把声音开得小小的,生怕闹到他们……”
2001年,我市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黄绍华负责手术的麻醉操作。接到任务后,黄绍华一次次踏上南下的列车,前往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学习,为了确保手术麻醉万无一失,他仅在动物身上就做了16次试验。手术结束了,黄绍华守在病人身旁继续监控,直到次日凌晨3时,此时,他已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这台手术中首次开展的新技术就有3项,我怕病人出现异常情况。”这项手术获得了我市当年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3年3月,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成立不久,黄绍华来到了这一几乎全新的领域。转到ICU来的多是濒危的病人,被称为医院的“特种部队”,病人的情况复杂多变。2004年黄绍华开始执掌ICU的“帅印”,“要学的东西更多了,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这就是黄绍华到ICU之后的日子。
修炼医德,缘于对生命崇高的敬意,为了把病人的危险降到最低限,他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我还到科室里去打个转身。”只要在家吃晚饭,放下碗筷,黄绍华就往科室里跑。王光玉对此早已习惯了:“这一个转身经常是几个小时。”
“只要科室有病人,黄主任休息时间也要来,把病人的事处理妥当了才能放心。”ICU副主任医师熊锦说。
几天几夜守护在病床边,认真的观察病人的每一个变化,轻声询问病人的感觉,与病人家属谈心交流……黄绍华的心总是和着病人的病情连在一起。
今年10月14日,鼎城区丁家港地段发生车祸。伤者宋竹云被送到ICU时情况十分危急:复合型外伤,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肺损伤,右小腿脱套伤并伴随着严重感染。黄绍华亲自与各科室联系,第一时间通报伤者病情,平时能用一周的手机电板一个上午就亮了“红灯”。
宋竹云的右小腿呈现出了黑色,艰难的抉择摆在了黄绍华面前:如果不截肢,右腿的毒素会侵入血液,伤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截肢,伤者此刻的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手术也会危及伤者的生命。“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试一下!”黄绍华大胆作出截肢的决定。手术结束后,黄绍华一直陪在宋竹云身边,观察她的每一个变化,亲自指导护士进行护理,一天一夜,黄绍华都在病房里度过。与死神的搏斗中,黄绍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宋竹云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被转入普通病房。
ICU护士长秦运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在黄绍华受伤的第二天下午,一位因毒蜂蜇伤导致多器官衰竭的农村妇女住进了ICU,从昏迷中醒来的黄绍华得知来了新病人,忍着剧痛,示意身旁的妻子把同事秦运俭找来,用微弱的声音询问病人的情况并指导抢救……“自己都没脱离危险,还想着怎么去救病人,看到他那吃力的样子,我的眼泪都会出来。”作为多年的同事,说到这里,秦运俭的眼眶潮湿了。
熔炼医风,缘于对事业的挚爱,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他和他的团队孜孜的追求
ICU风险大,费用高,按理说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段”。但在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这一切,源自黄绍华和他的团队对和谐医患关系的追求,以及一系列制度的温情关怀。
在ICU办公室的墙上,《危重病人报告制度》、《人性化服务措施》、《护患沟通制度》、《谈话告知制度》……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一项项制度,分明是黄绍华和他的同事对病人的一颗颗滚烫的心!
汉寿15岁的重症胰腺炎患者黄宁被送到ICU时,呼吸和血压极不稳定,而且无尿,急需血液透析。ICU的医生和护理都不约而同的把更多的爱倾注在这位花季少年身上,为减少黄宁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恐惧,医生护士轮流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只要黄宁去透析,黄绍华都亲自陪着,并且一陪就是三四个小时。入院十多天后,虽然死神还是夺去了黄宁的生命,但是离开医院时,黄宁的父母仍噙着眼泪向ICU的医护人员表示谢意,谢谢他们让儿子在最后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更多的人间真情。
2005年10月27日,一场车祸将李汉青的父亲送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伤者当时处于昏迷状态,没有有效身份证明。在没有一个亲人在场、没有缴纳一分医药费的情况下,黄绍华带着他的同事全力抢救、护理了8个日日夜夜,直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后,同样是临床医生的李汉青,在翻看那份署着“无名氏”的病历时,了解了父亲被抢救的全过程,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他送去红包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但被黄绍华和他的同事婉言谢绝了。
尽心尽力救治每一位病人,耐心细致与患者家属沟通,想方设法为病人降低费用,这一直是黄绍华和他的同事坚守的原则。这几年,不光病人病愈后感谢医生,就连病人病逝后,家属也跑来感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