氡实验室是南华大学第一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是湖南省9个一类重点实验室之一,是I-AEA氡计量计划组织“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全世界共7个),是国家环保总局和IAEA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机构”,是国家唯一授权的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检定实验室,也是核工业矿冶放射计量站。
自2004年底被纳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氡实验室以科研创新为宗旨,从研究方向、平台建设、管理机制、发展目标等各方面完善自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9项,横向科研课题19项,完成各种开放研究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各项资格认证10项,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单位提供了科访、培训和技术服务;发表科研论文323篇,其中EI、SCI收录95篇。实验室“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建立了湖南省高校“核测控技术与核安全防护”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团队中7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实验室培养博士和硕士84名,现有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75名。
找准定位 确立研究方向氡是一种化学元素,它通常的单质形态是氡气,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惰性气体,具有放射性,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实验室作为学校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主要的专业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主要依托核科学与核技术、采矿工程(铀矿开采)两个湖南省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点、“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等。
作为国家唯一授权的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检定实验室,他们深知自己代表着国内氡研究的方向与水平,肩负着氡研究科技创新的重任。因此,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实验室确立了以气载放射性的计量和防护、核资源与环境、核测控与核能工程技术、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为主的研究方向。
气载放射性计量和防护技术围绕气载放射性的相关科学问题,主要开展氡(包括222Rn、220Rn和219Rn)及其子体的计量、监测、防护技术,222Rn在地震预报、资源勘探等方面的示踪应用技术,85Kr、3H、13N和16N等其它放射性气体的测量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核资源与环境主要开展核能资源(铀)的开发利用而引发的辐射防护、环境保护的研究。
核测控和核能技术针对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展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核设施泄漏监测技术、核燃料破损检测技术和核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技术研究和测试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核能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核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是根据我校的战略部署和核医学科优势,在2008年新拓展的研究领域。该方向利用实验动物及细胞模型,开展核辐射致癌相关功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临床防治研究,探讨提高高等生物抗辐射能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了学校核特色与医品牌的优势,在辐射生物学效应、医学剂量学等方面开展交叉创新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修建平台 加强交流合作实验室高度重视平台建设,不仅对内加大实验设备投资、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加强团队素质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实验室科研用房面积有1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1200多万元。设有氡计量研究室、核分析与测量研究室、放射化学实验室、气溶胶研究室、仪器开发室等,拥有222Rn及其子体测量仪刻度与实验大型装置、220Rn及其子体检定与实验装置、国际率先建立的氡析出率标准装置等,设备结构合理,配套性好,共享程度高。所有这些测量仪器及装置均应用于科研及教学中,使用率高。每年氡室为国内多家单位检定各类测氡仪300多台(件),接待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技术部门来氡室对有关氡方面的技术咨询、仪器测试研究、比对约200多次,提高了氡室的仪器、设备及技术的利用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同时,实验室鼓励各个团队参与科研比赛与建设,提高自身活力。“放射性测量与防护创新团队”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核测控技术与核安全防护”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评为国防支撑学科,“核辐射生物损伤与修复机制”获国防科工局研究平台支持,“核技术及应用”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和“矿业工程”建立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实验室注重开放交流工作,倡导科研人员通过合作等形式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与国内外的众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开展合作,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聘请了多名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作为本实验室客座人员,共同进行项目的试验与研究,实验室的许多项目是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的,其中一些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就是由客座人员担任并完成的。为了不断扩大本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进一步提高本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度,实验室积极拓宽各种途径、创造条件让研究人员走出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每年有3-5人次参加各种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10多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本学科点进行学术讲座,这些学术活动极大地拓宽了研究人员的视野,充分地活跃了学术气氛,大大地激发了研究队伍的科研热情。不仅如此,还成功地组织了多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强化管理 重视人才培养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日常管理与运行由实验室主任牵头并负责,同时,配备两名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实验室邀请国内氡研究的知名专家18名,组成了氡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教授继续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的重大管理决策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并经学院相关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修定了《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章程》等16项针对加强规范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使这些制度容易落到实处,规范了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科交叉,从依托学院和相关学院引进一批,并选派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院所攻读学位,同时利用自己的学科平台培养。实验室充分利用其在氡研究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优势,聘请了全国在氡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批科学家组成了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或作为本实验室的客座教授,有学术委员18人,客座研究人员8人。实验室学术队伍已经发展到60多人,有固定研究人员5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7人,硕士学位者2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湖南省121人选7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有较高科研教学水平、朝气蓬勃的学术梯队。通过委培、自培、引进等方式,实验室还培养了硕士以上高学历研究人员21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5名,在读硕士生76名(包括为外单位培养的专业硕士)。
推广成果 展望未来发展近年来,氡实验室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在钍射气(即220Rn)室的研究、压水堆核电站堆本体及驱动机构泄漏监测装置的工程应用、ххх装置、先进裂变能研究和等离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13N泄露监测系统、PCMR-1连续测氡仪、氡及其子体测量仪刻度检定等10项标志性成果。
222Rn计量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20Rn计量学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氡析出率标准装置国际唯一,222Rn源、220Rn源的制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铀矿开采通风与辐射防护技术国内独有,核动力装置一回路泄漏检测系统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际尤里卡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项10项。
现在,根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环境保护加大投资的政策,实验室确定了进一步的研究规划,即建立氡同位素计量质量保证中心、推进高性能氡同位素测量仪器的研制及产业化,推动核设施放射性裂变气体及气体流出物监测仪的生产及应用,强化气载放射性防护与示踪技术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核能技术研究。
实验室将继续完善条件建设、人才建设,巩固和提升现有研究方向的水平,力争成功申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沿着发挥共建高校优势、突出核特色、国防特色和核医结合特色、拓展交叉学科、重视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面向保障人类健康、国防、核工业和地方建设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十二五”建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