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生老师教学科研很勤奋,他以优异的成绩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已经出版2本专著了,第3本专著已经写了十多万字。为了写好专著,他每天坚持早晨5点钟起床,晚上1:00休息,后来因劳累过度患上了脊椎劳损。几十万字的专著,他竟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一气呵成。他还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省部厅级课题10余项,在《求索》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EI、CSS-CI收录近10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谈起黄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副院长不停地称赞。
夜幕降临,去采访黄秋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走进他办公室,他正坐在电脑桌前面忙着修改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黄秋生老师在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从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去了一所乡镇中学当教师,不甘于专科出身的他,毅然选择和同事一起考研。当时,乡镇落后的教育条件使得他在考研路上举步维艰,遇到物理等理工科方面的难题,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咨询和指导,难题永远成为心底的谜团。迫于无奈,他只好放弃了理工科,选择了书籍、资料比较充分的文科。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上选修课,研究哲学的导师对他的读书笔记深有感触,通过多次与他交流,导师就鼓励他进修哲学专业。就是这样一次机缘巧合,他从政治经济学转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生涯。黄秋生老师说:“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选择,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到南华大学工作后,黄秋生老师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在刚进校那几年,他经常悄无声息地跑到教室听各位老师的讲课,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后来,他又报考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面试时,导师对他评价很高,非常欣赏他的学习劲头。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又进入中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去年,他已经完成了第一站博士后工作。他笑着跟我们说:“我平时的教学任务挺多,白天的时间几乎都给了学生,寒暑假等空闲时间就留给了自己……”他言语之间感觉非常轻松,没有让我们察觉到他身上有一丝的疲倦和懈意。我从心底里对他是十分钦佩的,但在心里又对他充满了好奇,我不得不想要继续揭开这面神秘的面纱。
为了弥补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基础知识的“先天不足”,黄秋生老师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6年里,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开始写读书心得。每天早上7:00去图书馆看书,中午吃完午饭把书带回来,下午在宿舍继续看书,晚上把读书心得写到笔记本和一些零碎的小纸片上,以便随时翻阅和整理。也正是这些读书笔记,对他自己后来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他依然坚持每天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看书和锻炼身体,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把读书心得用word文档归类存在电脑里,以便阅读和查找。由于还要兼顾学校教学,所以时间非常紧迫,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他学会了一种“偷懒”的学习方法,即“请别人读书”。周末闲暇时,黄秋生博士邀上几个好友,三五成群一起吃饭、喝茶、聊天,主要谈论中西方著名哲学家的思想、一些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等,这种互相交流学习收获与心得的方法让他受益终生。现在,黄秋生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经常会把这种读书的方法传授给他们,让学生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又能读好书。
黄秋生老师还告诉我们:“早期的沉淀过程很艰辛,成果难以被认同,理工科出身的他也不太被文科专家所看中和接受,跨学科专业做科研增加了认可的难度。但是后来,慢慢通过参加一些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积极发言,也就逐渐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同。现在,自己的一些学术理念和成果还得到北京大学等全国著名专家和教授的好评。”
谈及对学生的培养,黄秋生博士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备课时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注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外,他最喜欢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枯燥的原理知识,他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吃透知识点。比如,讲联系与发展这一观点时,他就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朝鲜半岛危机引发全球关注这一现实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看待并分析问题,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水平的目的。正因如此,他曾先后荣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一等奖”、“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多项荣誉和奖项。
回来的路上,我思绪万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我想这些都是黄秋生老师勤奋好学、长年积累的结果。正是那一篇篇读书心得、一片片小碎片,一堂堂反复聆听的课程,让他在薄发那一刻时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