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技术学院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核电子学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路线方针,秉承“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初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抓手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六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守在核工业阵地,坚持为核工业人才培养不断档,坚持核科学研究不断线,坚持为核工业服务初心不改变,坚持“举核旗、做核事、育核人”的使命担当。
一、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强化立德树人根本
学院依托“核科学与技术”(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核能与核安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反应堆数字模拟与技术支持、氡及其他气载放射性等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数字化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中等省级科研平台,围绕“四个面向”,以服务核工业、国防、军工、环保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培养能够胜任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医学物理、核能工程、核化工及核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五年来,学院党委获批湖南省党建标杆院系,5人获湖南省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省级党建荣誉称号;学院获国家首批“三全育人”试点院系,获国家级、省级思政精品育人项目3项、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批“核科学与技术”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入选全国最美辅导员1人、省“十大”育人示范案例2个,省“十强社团”1个,连续三年学院均有“省百佳学生共产党员”,获湖南省优秀教研室、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省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
各类主流新闻及报纸媒体深度推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效,CCTV1、CCTV13《朝闻天下》栏目报道“南华大学:思政贯穿全程育合格核人才”,湖南卫视《湖南省新闻联播》报道“南华大学:将党建成效转化为育人实效”,宣传核院“三全育人”工作经验。教育部思政司专题推介:南华大学“三全育人”工作举措、经验和成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对学院核类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深度报道。
学院积极推动“人才强院”战略,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63人。拥有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特聘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湖南省“121”人才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4人,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计划2人、湖湘青年英才3人、湖南省荷尖人才1人,湖南省杰青1人、优青3人。学院拥有“数字核能与智能设计”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气载放射性计量、测量与防护”,“先进反应堆技术”两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创新群体,“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先进反应堆技术”两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一流本科建设
学院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近年来持续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同时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核物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湖南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以评促进、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三个专业均已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本科专业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实验条件建设等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高质量发展。学院现拥有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八大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平台,这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核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院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逐步形成了“红色卓越”的核类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来先后获批教研教改课题国家级2项、省级23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5篇,出版教材专著14本,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三、加强产学研育合作,夯实实习实践平台
学院始终把培养学生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核工程问题能力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点。重点通过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专业类实践教学环节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核工程问题能力。因此学院充分挖掘各类合作单位,促进校企合作资源优势互补,夯实本科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育校企合作,拓展本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现拥有支持各专业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0个,其中包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5个,包含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西安中核核仪器公司等涉核的大型国企4个,包含湖南省肿瘤医院等事业单位5个,包含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等高科技民营企业6个。
四、强化科教交叉融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牵引,积极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倡导成果导向模式,推进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让学生既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所需,又具有超强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学院成立了“核研社”、“双创部”等科教创新团体,开展“核科学与技术学术创新论坛”“学术经典师生共读”等师生共同参与的特色学术活动互动交流,成立了六个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吸引、指导本科生广泛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及省级大创项目135项、获批各类竞赛一等奖319人次、二等奖470人次、三等奖1016人次。在2022年学院参与承办的全国及湖南省“核+X”创意大赛中,获全国“核+X”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最佳人气奖1项,湖南省“核+X”创意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1项。
为了夯实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进平台、进课题、进项目,以科研项目驱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让越来越多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期刊论文105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6篇,卓越期刊论文18篇。其中,2022年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EI论文6篇、卓越期刊论文8篇。其中,2019级本科生冀南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技卓越期刊《核技术》上发表题为《基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预测堆芯热工水力参数》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第9期封面文章,并获评2022年度最美封面。
五、秉承学生中心地位,助力学生读研深造
学院积极支持和鼓励优秀本科生参加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为做好学院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遴选工作,学院根据学校相关文件成立了遴选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详细制定了《遴选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推免生选拔标准,考察学的学业、能力、品行等方面表现。学院每年约有20个推免指标,被推免学校主要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大学,以及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知名研究院所。
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深造,为同学们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和出国深造机会。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核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支持,每年可推免本科生公费赴国外进行读研深造。近三年通过该项目学院目前已派出9名同学(含联合培养)赴日本东北大学读研深造。同时,学院与日本长岗技术科学大学长期保持国际合作关系,通过学院推荐优秀本科生可以自费进入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近三年学院已累计推免22名本科生赴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六、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8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校友等各方资源,做好全员育人工作,形成了领导带动、教师联动、考核促动的全员育人局面。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学习适应、专业学习、能力拓展、职业规划等不同目标,融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融入“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全过程育人体系。
以价值导向为引领,通过深挖教育元素,丰富育人环节,建立了立体完备的“十大育人”内容体系,推进全方位育人。① 统筹推进“教学与育人并重”的课程育人体系;② 积极推进“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科研育人体系;③ 扎实推进“创新与奉献并行”的实践育人体系;④ 深入推进“传承与文化并行”的文化育人体系;⑤ 创新推进“引导与育人并举”的网络育人体系;⑥ 大力构建“教育与疏导并进”的心理育人体系;⑦ 切实加强“管理与教育相融”的管理育人体系;⑧ 不断深化“服务与教育相促”的服务育人体系;⑨ 全面推挤“解困与教育并重”的资助育人体系;⑩ 积极优化“管理与发展并立”的组织育人体系。
通过以上体系,发挥了专业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建设了若干个稳定的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充分挖掘学院和学科专业文化育人要素,选树宣传了一批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先进典型人物;开展了一批结合核工业精神的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特色成长辅导室工作平台育人健全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和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健全了全院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资助精准到位;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持续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引领教育学生有载体、成效好,形成了育人组织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