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金秋时节,国家学位委员会传来喜讯,南华大学被正式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同时,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两个学科被增列为博士点。至此,该校已成为我省一般院校中少数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这一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是该校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合并伊始,学校便响亮地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张旗鼓地实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质量工程。“核”、“医”是该校的两大特色,学校充分利用合并后的优势,调整医学类和核科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医学类专业增开核防护、核辐射等课程,在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则增开解剖学、生理学等5门临床医学基础课,大大改善了这两个学科门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学校还开出了180余门文化素质课,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4门人文素质课和2门科学技术素质课的学习。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期仅一年,现在学校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2年半上完,而专业课则放在医院上,学生住在医院,随时都能与病人接触。2000年,省有关部门对全省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评估时,南华大学成为全省唯一学生操作项目全部过关的学校。
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三年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3亿多元,新建改建了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等教学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投入9000余万元添置了新的教学仪器设备。学校还将学生学费的35%投入到教学一线,大大高于教育部规定的20%的标准,生均投入教学的学费达到1750元,居全省高校前茅。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关键。
为此,南华大学制定了特别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各类高级人才分别给予10万至100万元的住房补助、10万至300万元的科研配套经费和高额年薪。3年来,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引进了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聘教授、两院院士等优秀人才40多名,其中两院院士4名。这些引进的人才撑起了一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来校后,主持建设了血栓、杂交瘤细胞、蛋白质工程三个实验室,其中血栓实验室的建立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功申报博士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通过引进和培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由14%增至41%,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由25%增至48%。
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3年来,南华大学学生在国家级的各类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的就有14项,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连年跻身全国和省先进行列。今年,广州空军部队原打算在该校挑选8名学生,面试时发现学生素质高,基础扎实,最后一下就要走了48名。(本报记者 何国庆 通讯员 曹正平 陈七三 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