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教育视点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教出来”吗

发布时间:2016-08-29    作者:陈岩松    点击: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和科技的高地,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突破陈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是当前高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只有找准切入点、明确着力点、激活突破点,才能真正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找准切入点: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大力倡导创新创业,重点并不在于鼓励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思维训练与实践锻炼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和创业历练,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就本质而言,高校需要着力培养的并不是狭义层面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是其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与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理论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要任务是传导必要的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商业模式》等必修课程,形成了由基本课程、创业模拟、专业教育、经验传授4个模块19门选修课程组成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创业沙盘模拟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为学生创业团队配备50名创业导师,较好满足了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的渴求。

    二是强化科研训练。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和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尤其要通过各类科研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我校于2011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即学校每年支持百余项重点科研训练项目,千余名教师参与指导,四年覆盖在校万名本科生,要求全体本科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参加一次科研训练,并通过考核,使得科研训练成为本科学生毕业前的“规定动作”。

    三是强化活动体验。高校应通过一切手段和方式,有效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体验度和获得感,提高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黏性”,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忠实“粉丝群”。例如,我校在今年的探索实践中努力降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门槛,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微活动”、实施“微项目”,使得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与竞赛不再“高大上”,以此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创新创业魅力。

    明确着力点: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学、团学、科技、财务、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极具系统性和复杂性。只有真正调动各方积极性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才能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任督二脉”,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一是突出协同融合。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明确高校各机关部门、各专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能边界,形成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的齐抓共管格局。加强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团学工作干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引导其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在探索实践中,我校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将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生毕业设计等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创业实践团队,帮助大学生体验创业活动全过程。

    二是突出政策保障。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落实创业政策,建立包含资金扶持、专业服务、风险评估等内容的创业风险分担体系,不断完善基地创业扶持机制。积极实施目标化考核和过程化管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团队式运行和项目化推进有机融合。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挑战杯”竞赛参赛工作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较好地激发了师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2015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以三项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捧得“挑战杯”。

    三是突出校企联动。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的任务,其自身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也在时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高校应打破常规,尝试以教师创业带动大学生创业,通过支持优秀大学生进入教师创办的“学科型”公司,参与科技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等项目,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功能,通过共同实施模拟创业实践项目,更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整体协同。

    激活突破点:打造符合学生特质的实践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际是一种供需对接、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在其中的体验与感受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坚持系统设计和项目驱动,明确项目实施主体、时序进度、推进措施、量化目标和奖惩责任,以项目突破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是要注重学校、学院、年级三者相衔接。在校级层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坚持围绕广大学生的特质和需求,重点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品质。如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孵化培育等专业活动与赛事,并以重大赛事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同时,高校应善于激发基层学术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不同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到“一个学院,一个品牌”。

    二是要注重抓广、抓深、抓早三者相结合。“抓广”是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成校园新风尚。“抓深”是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普通同学能参与、能作为,让科技创新工作实起来;“抓早”是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宣传动员,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内在兴趣。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我校注重从细节入手,举办“创业双周沙龙”、创业导航讲座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定期开展创业之星评选,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网站、QQ群、APP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成功创业团队的事迹和经验,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是要注重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三者相匹配。高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全程化指导,努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脱颖而出的实践载体。近年来,我校努力构建由孵化器(创业孵化园)—转化器(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加速器(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构成的实践平台,形成了三者相互联动、层层助推、高效运营的新型创业园区建设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校已分4批从280余个申请团队中评选出133个创业团队先后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其中58个团队成功注册公司,18个创业团队入驻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15个团队入驻“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接下来,还将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整合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助推大学生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李克强总理曾寄语创业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高校只要以学生为本,善于凝聚力量,把握关键节点,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大学生无限的创新创业激情,为最终释放潜能、增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彭晓敏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