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教育视点 -> 正文

有容乃大和谐致远--中山大学校长

发布时间:2005-05-10    作者:新华网    点击:     来源:新华网
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的中山大学于11月12日迎来了80周年校庆。连日来,中山大学校园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国内外名师专家开设的“学术论坛”、“人文论坛:文明的对话”等讲座,给全校师生带来学术领域前沿的思维盛宴。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建设“和谐中大”的倡议得到广泛响应。

    要改变“只重职称不顾其它”的做法,建设“和谐大学”,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记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这次校庆,黄校长提出了要建设“和谐大学”的概念,能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吗?

    黄达人:中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是站在全国的高度而言,具体到我们中山大学,同样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种外部环境,而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中山大学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中大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享受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更要投身到这个环境的建设之中。我以为,在上下级之间,在管理干部与教师之间,在每一个中大人之间,都应该抱有一种与人为善的想法。作为各级领导,要善于体察下情,为广大教师员工排忧解难,而作为广大教师和干部职工本身,对领导们也要有一定的宽容度。

    记者:80年前,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令广东省高师、法大、农专三校合并,成立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由此发端。中大举办庆典活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校庆的目的不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营造大学和谐的氛围,着眼大学的长远,着眼大学的未来。

    黄达人:对!建设“和谐大学”,就是要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校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我们提出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术环境”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

    要改变“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观念,敢于比照“引进人才”的待遇,给“原有的”、与“引进人才”学术地位、能力和贡献相当的优秀学者以同样的待遇

    记者:许多大学对引进的人才提供了很优厚的条件,例如科研启动费、房屋补贴等,而这些待遇往往是校内原有人才所没有的。于是有人说,引进的是人才,原来的就不是人才。甚至有人还开玩笑说,不如我先跳出去,然后再把我引进来,这样该有的就都有了。作为校长,你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

    黄达人: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确实,流动可以使人才增值,但人才的价值不能仅仅在流动中体现。实际上,不管是“引进的”,还是“原有的”,都是中山大学的人才,这两者其实只是一种时间概念上的区别。如果把这个“引进”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中山大学现在所有的人才,不管是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还是调入、留校、应聘上岗的,都是“引进”的。而从进入中山大学的那一天起,这些“引进”的人才又都成为了“原有”的人才了。所以,辩证地看,“原有的”即是“引进的”,“引进的”也会变成“原有的”,它们虽说看上去是两个群体,其实只是一个,是不应该有所区别的。

    记者:但是,“原有的”人才和“引进的”人才事实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待遇差别。

    黄达人:要解决这个差别,我想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按劳取酬、按能力取酬、按贡献取酬是我校目前实施的分配制度的一个原则,在校内各类人才中,待遇不同是必然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原有”的学者与“引进”的学者能力与贡献相当时,应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待遇的差别。对于中山大学而言,我们对人才的评价更要看他们是否与学校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相一致,看一个学者的贡献和能力,数量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质量。我们的老师们写文章,不应该只是为了升职称,而应该是为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应该瞄准科学的前沿,去争取具有世界影响的大成就。既然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一致的,那么不管“引进的”还是“原有的”,只要能力和贡献相当,就应该享有相同的待遇。

    记者:中大还会继续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吗?

    黄达人:我们仍然强调要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工作,对于中山大学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可以为学校带来新的学科增长点,可以尽快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

    要改变机械划一的考核标准,正视科研的差异性,提倡学术的自由精神,在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的设计上要切忌简单化,要有“养士”的决心

    记者: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问题:大学的科研究竟应该强调团队合作,还是提倡基于个人兴趣的独立研究?对于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应该选用怎样的激励方式?

    黄达人: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建立起不同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正视科研的差异性,提倡学术的自由精神。大学应该提倡“不强求”,对待教师的学术追求应持宽容的态度,可以采取激励性的政策奖励与大学成长目标相容的教师,不强求每个教师都采取与大学成长目标一致的行动。对于基础学科,应该要有一种更加宽容平和的心态,要有“养士”的决心。对于那些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学者,应该给予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空间,给以足够的经费支持,不应该以量化管理来制约其创造力。大学对这些学者的投入有些像风险投资,要有投入而得不到回报的心理准备。

    记者:你前段时间写了一篇论文《大学科研管理中的差异性问题》,其中提出:差异是一种常态,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都处在这个常态之中。

    黄达人:承认科研管理的多样性,就是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校近年来实施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给少数优秀的学者以特殊津贴而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就是看到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者之间的差异性。大学的核心在于“大”,有容乃大。不同的人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心情舒畅地工作、充分发挥创造力,为社会服务,才能体现“大”的精髓。这就是中大的追求。

    人物介绍

    黄达人,1945年4月出生,浙江象山人,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98年调任中山大学校长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