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间实验室、一个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起从课堂走向科研前沿的桥梁;他以“老带新、熟带生” 的科研培养模式,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与潜力;他带领学生与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在Physical Review B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数十篇科研论文。他,就是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刘敏。

2019年,刘敏成立了“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专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刘敏建立低温穆斯堡尔谱实验平台,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课程,从实验操作到创新思维训练,一步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激发学生的科研自信,引导学生走进科研世界。如今,小组已从最初由几名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发展成为拥有25名成员的科研团队。

团队合照
“要让学生站在学科前沿看世界”,这是刘敏始终坚持的理念。为此,他主动牵线搭桥,推动兴趣小组与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让学生有机会 “走出去” 交流学习;同时,他积极 “请进来”,邀请武汉大学加速器实验室负责人付德君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张元竹教授等10余位专家学者,开展10余场线上学术报告,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学科动态。
每年新生入校,兴趣小组都通过宣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吸引同学加入。同时,兴趣小组实行自由进出机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与精力,自主决定是否继续留在团队。这种模式既给了学生试错的空间,也让团队逐步聚集起真正热爱科研、潜力突出且契合研究方向的同伴。
学生一进组,刘敏便着手构建系统的科研培养体系。他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与研读,追踪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教学生操作Jade、Origin、Mosswinn等基础科研软件,让学生从工具使用到科研逻辑全方位接触科研。在他看来,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传承”,因此 “老带新、熟带生” 模式应运而生:高年级学生在指导新生时,既能巩固自身知识,也能发现思维漏洞;新生则能快速适应科研节奏,在互助中建立自信。

左为杨江博,左二为刘敏老师
2022级学生杨江博对此深有感触。大一时,他加入了兴趣小组。在学长学姐们的帮助下,他逐渐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埋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他将课题组锻炼出来的科研思维带入到竞赛中去,制作“穆斯堡尔谱绘图软件”,成功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核+X”创意大赛国家级三等奖。
刘敏鼓励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己则会在小组成员面临关键抉择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建议。2023级学生吴毅仁在一次科研项目中,因迟迟无法跑出结果,他感到很沮丧想放弃。刘敏并没有劝他坚持,而是鼓励他转变“战场”。“没关系的,如果你觉得做理论比较难的话,可以从实验着手。”刘敏说。对于老师的专业建议,吴毅仁决定接受。“现在想想,那一句话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吴毅仁说道。

刘敏老师与李铮吴毅仁等同学合影
杨江博在刚开始进行实验时,遇到了实验设备使用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困难,这些挑战让他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幸运的是,2021级学长李铮手把手地教会了他如何正确使用干燥箱和马弗炉,详细演示了配样比例的演算过程,帮助他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他能够顺利开展实验工作。在学术方向上,李铮需要回应审稿人对穆斯堡尔谱原理提出的专业质询。杨江博利用自己之前学习穆斯堡尔谱模拟的扎实基础,仔细回顾相关知识,详细准备了详细的答复材料。通过他的帮助,李铮不仅成功回应了审稿人的疑问,还对穆斯堡尔谱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终完成了一份令审稿人满意的答复。
此外,为了更好地整合组内的资源,杨江博主动搭建了一个名为“Mossbauer”的一站式网站。该网站为组员提供了便捷的论文检索功能,方便大家快速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源。除此之外,网站上还集成了各种AI工具和服务,可以协助组员进行编程和代码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合作效率。他的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全组成员的一致好评。杨江博与李铮不仅是师兄弟,更是彼此的“导师”,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刘敏老师悉心指导下,杨江博与李铮相互支持,精诚合作,共同推动了组内的科研工作。刘敏老师不仅为他们的研究指明方向,还不断鼓励和帮助他们共同克服困难,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建议。
截至2025年,这个兴趣小组已有四十余人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学生自主研发的穆斯堡尔谱拟合软件、磁性软件还获得了相关专利。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出发,走进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将在南华园收获的科研精神与能力,带向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