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倾听学生心声、解答成长困惑、凝聚育人共识,5月15日下午,核科学技术学院在博学园食堂三楼举办“核你一起 青年π对谈”主题座谈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婵娟、副院长王晓冬,与核拔2201班全体同学及核拔2101班学生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探索核拔尖人才的成长密码”展开深度对话。活动通过主题分享、自由交流、师长寄语等环节,为师生搭建起平等开放的沟通平台,也为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座谈会现场
徐婵娟在致辞中指出,本次活动以“π”为名,既体现理工科思维的无限循环特质,也寄托着师生深度对话永续延展的愿景。她表示,“拔尖班学生的成长经验是学院的财富,但我们也需直面问题。今天不仅是倾听会,更是共谋发展的起点。”希望通过轻松的氛围,打破传统会议的拘谨,让同学们敢于发声、乐于分享。
在学生代表发言环节,来自核拔2101班的李慧菁(保研至西安交通大学)和杨腾伟(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两位同学分享了保研经验,并分别结合个人夏令营经历和本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国家核能政策如何影响个人发展?”面对核拔2201班徐晓诚同学的提问,班主任向东以数据回应:“我国连续三年新增10个核电机组,无论是核电工程、核医学还是聚变研究,核学科人才都能找到广阔舞台。”拥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刘栗同学分享到:“大一入校后自己经常戴耳塞在图书馆自习,发现传统耳塞功能单一,仅能用于隔音或助听,无法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灵活需求,于是与同学设计出一种具有降噪与助听功能的两用型耳塞。学院不仅提供实验场地,还联系专利代理机构全程指导。”副院长王晓冬借此呼吁:“创新源于观察与实践,学院将进一步畅通机制,支持学生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创新成果。”持续一个小时的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学业压力”“考研规划”“实习工作”“科研平台”“国际交流”“行业发展”等内容与老师们畅谈理想、共话未来,现场氛围热烈。
向东在发言中指出,信息爆炸时代,许多同学仍困在“等靠要”思维中。他强调作为拔尖班的学生一定要打破“被动成长”惯性,发挥能动性,主动成长,并建议学生每周与老师交流一次,每月精读一篇前沿论文,每学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

自由交流
王晓冬在总结发言中寄语同学们三点期望,一是目标导向,从大一开始规划保研、考研或就业路径,用“倒推法”分解阶段性任务;二是深耕专业,既要掌握本专业的“看家本领”,也要关注人工智能与核学科的交叉创新;三是善用资源,南华核学科有着60余年积淀,校友遍布核行业,同学们要学会积极利用老师、校友资源为己所有,老师们和校友们也会不遗余力帮助大家成长成才。

近年来,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以“核拔2001班”为标杆,持续优化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拔尖班人才培养。核拔2001班、2101班、2201班三届核拔尖班荣获“全国活力团支部”“十佳优秀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团支部”“书香班级”等荣誉50余项,学生保研率、竞赛获奖率、科研参与率均位居全校前列,拔尖班人才培养机制初显成效。
据悉,本次座谈会是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走找想促”系列活动之一,学院将建立“青春π对谈”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不同主题开展师生对话,鼓励学生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推动学院建设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