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院部传真 -> 正文

【衡阳医学院】杏林大爱 躬行正道——衡阳医学院学生自愿签订骨髓捐赠书

发布时间:2020-10-24    作者:文/段璇 杨子凝    点击:     


10月15日,衡阳医学院2018级临床专业学生严露,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将造血干细胞捐献给浙江温州一名患白血病的小孩。此前,衡阳医学院学生徐贺凯、向莎莎及杨帆也分别在造血干细胞捐献书、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庄重署名。


大爱相“髓”,生命与系


“是诈骗集团吧?”这是今年八月初,严露接到湖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的消息后的第一反应。

“去年献血时,衡阳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动员大家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当时认为这件事有意义,现场就签订了志愿书,并抽取10ml血入库。”严露说,“接到电话后很惊奇,没想到这么快就配型成功。每年配型的患者不计其数,成功概率却微乎其微。这次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位四岁的小孩重拾对生命的希望,体会生活的美好,这不仅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守护。”

问及“你不害怕吗”,严露谈到:“我是医学生,我相信医学,医学不会因为救一人,而去伤另一人。整个过程除了打动员剂时会有一点正常的不适反应之外,我并没有其他异样。”

继疫情期间90后毅然戍守前线、保卫国家,00后,曾经护佑在羽翼之下的稚儿,如今也在为祖国的繁盛而履行使命。衡阳医学院2017级学生徐贺凯,高考结束后,也签订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他普及道:“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红骨髓,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捐赠者不会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而破坏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家可以放心。”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这是对生命的珍重,对医学的深悟。1992年至今,超过265万人骨髓入库。如今,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行动,中华骨髓库容日益扩大,更多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必将重获新生。



器官为伴,性命相托

5月2日,衡阳医学院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向莎莎,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郑重署名。“为了准备‘五四青年节主题班会’的发言稿,我查找许多与疫情相关的视频、文章。看到首批因不幸感染而逝世的医学前辈捐献遗体,推动‘抗疫战’的顺利进行时,我觉得身为一名医学生,除了遵守‘自我防护’规定,还应该做些什么。”向莎莎开始翻阅资料:我国器官捐献是从2005年开始,至2017年,全国总器官捐献数227例。看到大量数据之后,向莎莎签订了器官捐赠书。

2019年12月,衡阳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杨帆,做出同样选择,在器官捐赠书上毅然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小时候就想过,让他人延续我的生命,那我的死就没有轻于鸿毛。”

捐献造血干细胞与人体器官,不言高尚,只为生命本身的美好。南华学子以小我筑大我,用丹心照祖国,选择让生命体验另一种精彩,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责任编辑 凌彦喆


责任编辑:衡阳医学院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