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患者是指患者的病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稍有不慎常常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要求医生必须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确定治疗措施。为了正确实施急救,很多医生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一般医院都会为此类患者设有专门的急救绿色通道,配备很好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进行专门的治疗和护理。
为确保“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快速有效地抢救因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突发衰竭或紊乱而可能引发猝死或其他危重急症患者。门诊办公室针对门诊病人流量大、流动性强以及病情复杂等特点,联合医院多个职能部门,积极制定了《门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预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不间断调研、持续完善相关规定。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该预案建立了完善的领导机制、各科室成立急救小组,规范了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具体流程,明确了各科室及楼层必须备好常用急救药品及器械,强调院内危急重症的第一发现人即为第一责任人---对心搏骤停的病人须就地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承担相应的转运护送等工作;同时预案强调须积极组织门诊部工作人员参加各种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医德医风培训及监督。
在危急重症中,尤以心搏骤停最为严重。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故又有“黄金4分钟”之称。它的急救最依靠的是在事发现场接受过心肺复苏等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第一目击者”的现场立即进行复苏救治,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就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今年以来在功能科、静脉采血室、放射科等非临床科室成功的抢救了数位危急重症患者。尤其是在放射科的病人都已出现了心搏骤停情况下,经过其科室及时发现并立即在现场采取心肺复苏、后会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使病人转危为安。得到了病友、家属及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感染科病人唐某某,女,63岁,在门诊功能科做24小时心脏远程实时检测的时候,当班医生孟军发现病人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立即报告科主任何谨。何主任一边安排当班医生孟军对病人进行相关的紧急处理;一边安排科室其他医生立刻同病人的主管医生及家属联系。据当事医生回忆,在此期间病人出现了晕厥,最终经过主管医生以及功能科所有当班医生的及时急救,病人脱离生命危险。
门诊病人唐某,男,78岁,4月16日午后因身体深度不适需在我院放射科进行磁共振扫描检查。在候诊的过程中,于15时30分,登记护士魏钰环第一时间发现病人出现异常并循声望去,该病人已倒在地上。她不顾身怀六甲,飞速跑到患者跟前,立即呼叫病人。在确认其已无意识、无呼吸及无脉搏----已出现心搏骤停!立即对病人进行持续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呼叫同事前来协助。护士长李显美、护士周欣闻讯急忙赶来,接到电话通知的急诊科医生彭正良、凌洪也火速携带急救用品赶到现场。持续的胸外按压、经口气管插管、人工球囊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相应的急救措施紧张有序的进行,尔后,在不间断的抢救病人的同时医护人员迅速将其转至急诊科并立即对其启动“生命绿色通道”。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给予患者心肺复苏机胸外按压、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心电监测等。15时48分,心电监护仪上出现了波形,患者心跳和意识得到恢复,紧张而有序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这才松口气,在病人病情稳定后转入急诊ICU行进一步治疗。
急救工作不仅是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所在,更是对尊重崇高生命的一种诠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急救工作不仅是医院或者一两个人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协作。故而普及急救知识及技能,尤其是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甚为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普及了心肺复苏技术的一些发达国家,每天已有100多人与死神擦肩。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些发达国家也是用了几十年来普及推广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也期望我们的政府能尽早将它作为计划列入到公益事业当中去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