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大学老师的重心在科研,大学生的学习重心在课下,大学的课堂教育似乎被放到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位置。“Rn-219标准源的研制及其准确测量研究”国家基金项目主持人、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辐射防护系放射化学专业教师唐泉博士却充分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和科学研究。他娓娓地向我们道出,如果没有老师在课堂上将专业课程中的理论跟实践相结合进行讲解,课下尽管学生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该理论,但对其理解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大学老师从事科研除了达到成果就地转化的效果外,其实还可以丰富实践教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实践经历,那就算不上是一位好老师。
在教学中,唐泉逐渐发现在课堂授课内容很多的时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空间,而且课堂气氛容易沉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泉积极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放射化学专业领域的一些枯燥理论,通过讲授相关的实例和典故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使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授课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接触唐泉老师的学生发现,唐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抛出些问题,比如“什么是放射化学的分离方法?”“无机共、有机共的沉淀法有什么区别?”等。但是他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只是希望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虽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没有看讲义,但是他的思路非常清晰,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可以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整个讲课过程的气氛也是非常随性和轻松的,这样随性的气氛也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他常常告诉学生,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在工程应用等方面有所改变,但这是大家学习先进高端技术的基础。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新事物,唐泉几乎每堂课都要跟同学讲专业的一些先进装置,比如液闪、高纯锗探测器等,并且将书本上的原理与这些技术联系起来,让同学们更全面、客观地接受学科专业知识。
核科学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专业教师偏少,尤其在几年前,学院仅唐泉1人承担放射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工作。师资紧缺时,他一个人要修改六百多名学生的专业作业,指导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40多个标准学时,教学压力非常大,但唐泉一直不松懈,坚持把工作做得精致。
班上一位学生回忆道,有一次做教学后例行的实验时,测量本底的实验中,本来负责实验的辅导老师临时有事情而不能指导实验。正当同学们打算惺惺而归的时候,唐老师一路小跑到实验室,表示他会亲自带领学生做这个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有限,实验分成了5组。整整一个下午,唐老师在重复的步骤中,不断转换着语言表达,指导每一个组、每一个学生完成实验,与同学们分享心得。其实当唐老师进来的时候,学生们就看出来了,那天天气很冷,老师感冒了,但他却放弃了休息……
同事们都说他不仅教学认真负责,科研严谨务实,而且热心帮助学生。课堂上他幽默风趣,课后和蔼可亲,亦师亦友。唐泉自己也说:“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较融洽的,每一届中都有一部分学生在授课后成为我的知己、朋友,我们之间坦城相待。”
他有一名学生叫范大军,在大三下学期,他和几个同学打算一起做一个与中子源相关的课题研究。他们找到唐泉老师,讲述他们对课题的思路,唐泉老师认真听了他们讲述,就这个课题的意义和可行性给以合理评估,把他们引荐给丘寿康老师,并时刻关心他们这个课题的动态。唐泉总是对学生说:“有什么需要帮助,可以跟我讲,能力范围之内,我非常乐意帮忙。”
谈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科研团队,唐泉感慨道,自己的研究课题“Rn-219标准源的研制及其准确测量研究”已经完成从高品位铀矿石中分离高放射性纯度的Ac-227、Rn-219源制备及部分Ac-227定值工作。团队中年长的成员已经退休多年,年轻的为研一的学生,成员以老带新,课题负责人在知识传承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自己从2008年开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期间付出了艰辛,看到了希望,收获了希望……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一切的一切只有申报过基金项目负责人才会体味得到个中的滋味……
“老师辛勤的劳动,学生能从中得到收获,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个别学生蔑视老师的劳动,内心难免会有几分酸楚。春天里,不同的人播下不同的种子,秋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愿每一位同学收获丰硕。”采访最后,唐泉如是说道。其实,唐泉自己也是走在一个不断播种和收获的过程中,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