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院部传真 -> 正文

【影评】钱学森—一个为振兴中华不懈奋斗的伟大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2-05-29    作者:离退休处  任德曦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钱学森的一生是在高端科技研究、探索、发展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科技振兴中华的一生。钱学森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是一个艰苦奋斗的科学家,是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科技救国、振兴中华不懈奋斗的伟大科学家。


 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


    钱学森在上世纪40、50年代已是一个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科学家。可是在二战后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诬陷为“间谍”、“奸细”、“共产党”,其个人与家庭被监控、传讯、搜查。可他在困境中时刻关心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欢呼新中国的成立。解放初,国家“一穷二白“,然而,钱学森拒绝美国科研机构高层聘任与优厚待遇,积极要求回国,表现了爱国、爱党的高尚品质。
    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热忱欢迎钱学森回国参加祖国建设,通过外交途径营救他。经中美大使级谈判,1955年10月8日,中国核物理学家钱学森获准从美国归来。10月28日抵达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热烈欢迎。
离美回国前,为了避免美国特工机关的刁难,节外生枝,他不得不烧掉自己研究的成果资料,并微笑告诉妻子,指着自己的头部说:“都藏在这里。”意思是头脑是查不出、带得走、能不断生产的高端科学成果的数据库。


一个具有战略远见、又艰苦奋斗的科学家


    50年代中期,朝鲜战争刚结束,一个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就是在这种民穷财尽、资金匮乏、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的条件下进行的。据说,在研究确定高端航空科技发展重点时,提出有飞机与火箭两种方案,而钱学森选择了火箭、导弹方向为重点。这是当时美、苏、英、法都在同时起步,竞争激烈的国防、尖端领域。这种有远见的战略选择无比正确:60年代它让美国U-2飞机落地,使我们的卫星上天,让核弹头长翅,让千万里外的战争挑拨者胆战心惊。真是一位具有战略远见的科学家。
    当时研究试验的环境、条件是困难的。没有研究设施、试验基地,没有风动试验装置,没有耐高温、高压、高速度材料,一切要从零开始。试验场地在沙漠、戈壁、祁连深山。三年困难时期,连基本生活无法保障。酒泉发射中心在戈壁深山,荒无人迹。记得我们在离酒泉发射中心以西100多公里的低窝铺,黑风沙暴曾将建设生产堆的两个提升铁塔颳倒。所以,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天天有风,三日无大风是少见的,预测导弹发射无大风是困难的。钱学森几十年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进行火箭、导弹试验发射的。
    他只能瞒着父母、妻子、亲人、朋友,以长期出差在试验场地,这是纪律,特别是在导弹核武器试验期。
导弹陆基试验后,是作海基试验,如果是核弹头的话,这是第二次核打击的战略力量。陆地上所有核发射设施都被摧毁,只要有多艘核潜艇带有核弹头,这种移动式的发射基地,就可摧毁一个国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72年下海试航,1974年交海军使用。1982年10月7日向世界宣布:成功在预定海域用潜艇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宣告了我国具备了第二次核战略打击力量。


·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科技救国的革命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使中国人民挺起了脊梁,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威脋、核讹诈,中国在世界上从此真正有了外交话语权。
    钱学森1955年回国,2009年去世,60多年来不断传来我国导弹试验信息,核一导结合、东方红卫星、宇宙飞船、探月等的胜利凯歌,下面我们简要记述其历程:
    -1966年1月6日,我国一枚地对地中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7月1 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构成立;
    - 1966年10月27日 我国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歌曲从宇宙传遍世界
    -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次发射返回遥感人造地球卫星,为世界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2年10月7 日,我国成功向预定海域用潜艇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
    -1990年4月7日  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敦公司“亚洲1号”卫星送入转移轨道,首次成功为国外发射商用卫星服务;
    -以后我国通讯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北斗卫星系统陆续发射;
    -1999处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发射升空,21日完成实验后成功着陆;2001年1月10日神州三号升空,1月16日返回着陆;
    -2005年10月17日,神州六号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7年10月24日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传回月面图片。
    我国火箭成功发射,无一不是在钱学森主持规划、策划、研究、组织、设计、实验下进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他孜孜不倦、亲力亲为,亲自组织参与研究实验,领导、参与现场发射,并第一个承担试验失败的后果。就是90岁高龄在医院、在病榻前仍在关心、指导宇宙飞船、探月工程。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一个以科技救国、振兴中华的革命者、科学家。

责任编辑:代艳丽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