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语言文学学院文心育禾教育帮扶团赴衡南县岐山镇鸡笼村中心小学,创新开展“甲骨文艺术启蒙”文化传承课程,为乡村儿童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在甲骨文课堂上,志愿者摒弃刻板讲解,带领学生从象形字结构入手,以故事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并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孩子们的热情,伴随着屏幕上甲骨文拓片的展示,将文字起源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在孩子们惊叹的目光中,志愿者们娓娓道来,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鲜活生动,展现文化魅力。当得知古人将文字刻于龟甲兽骨,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现在没有龟甲,怎么造字呢?” 答案是一团团彩泥,当千年前的文字遇上五彩的黏土,孩子们化身“小小仓颉”,将“水”“林”“鱼”“花”等字符揉捏成立体作品。指尖翻飞间,抽象符号变成可触可感的立体玩具,汉字生命力在童趣创作中汩汩流淌。
此系列课程是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文心育禾教育帮扶团文化实验课的首站实践。未来,团队将继续把文化‘种子课’送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