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壮阔,初心弥坚,击鼓催征,捷报频传,平凡之中,铸就伟大。
回顾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时光,是实干者的标尺,开拓者的刻度,奋斗者的见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硕果累累,留下了许多“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诗篇。
人才培养篇: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铸魂育人,守正创新。在坚定学生方向感上,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在提升学生获得感上,优化“三创融合”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巩固并拓宽“三位一体”就业服务平台,强化人才供需信息对接与就业指导服务,着力完善成长成才支持系统。学校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11个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医+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四新”建设,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同时积极建设学生成长辅导室,成立校、院两级易班工作站,建立“民兵预备役大队”,实施“双助计划”、“圆梦行动”计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获临床五年制和护理学国家金奖、连续被评为“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
科学研究篇:南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新增各级各类科研平台8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数连续5年保持增量;新增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稳居省属高校前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四年稳居省属高校第一;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79项,实现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重要突破;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校启用;我校“氡测量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解决了关键器件与仪器“卡脖子”的问题;南华附一科研团队在基因转录调控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等。
社会服务篇:我校始终重视立足地方创特色,服务社会求发展。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抗击疫情活动,为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阻击战贡献了南华力量,衡阳医学院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进行定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学校驻村帮扶工作获评湖南省“优秀”。日常生活中以附属医院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在专科护理、健康科普、养老服务等方面开展活动,免费开展慢病、科普、急救知识公益讲座、健康义诊、千人急救操大型宣教活动。举办湖南省首届核应急护理知识技能培训班;进行“遵法守法 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法治宣传行动,深入建筑工地、乡镇、社区进行普法宣传等。五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南华人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文化传承篇: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比如以弘扬锦绣中华文化、传承优秀南华精神为主题举办朗诵活动,以弘扬国歌精神、传承文化遗产为主题举办演讲活动,以弘扬核科技文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举办书法活动;同时各学院积极办好“传统文化节”“法文化月”“校园文化节”“太极拳习练普及活动”等全校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单位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打造“文明特色窗口”,大力推进学生宿舍“三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师德标兵评比表彰活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办好校媒“身边好人,南华榜样”等专栏,引导广大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伟大的事业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不懈奋斗。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是我校把握新发展阶段,推进南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我校下好“十四五”战略“先手棋”、打好转型发展“主动仗”、出好内涵建设“制胜招”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南华学子也要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发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为学校发展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