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人物 -> 正文

曾晟:用实干与坚守点亮学子成长路

发布时间:2025-10-10    作者:夏文辉 廖思琪    点击:     

“我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围着学生转。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我都在办公室,学生随时能找到我。”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正是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系主任曾晟教授从教20年的生动写照。

从2005 年留校任教以来,他始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从普通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厚德博学育桃李,匠心深耕铸师魂”为人生格言,用实干与坚守,成为无数矿业学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打破困局,锻造课堂“能力培养场”

“上课不能像‘赶鸭子’,专业课授课人数不能超过2个自然班,要是专业人数多,就分两次上。”面对普遍存在的“大班授课效率低、师生互动难”问题,曾晟提出了这样的“铁规矩”。

“同一内容要讲 2 次”,这一方案刚提出时,就遭到不少老师的反对。有人觉得“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也有人认为“增加了课时量,划不来”。作为系主任,曾晟没有与反对的老师“硬刚”,而是先说服系里有资历的老师,一起带头践行小班教学。

带领本科生到现场进行《凿岩爆破工程》课程实验——爆破振动测试

“矿资专业实践性强,不能只教书本知识,学生得亲手摸、实地看,才能真正学懂。”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曾晟带着老师们一起磨课。他把自己的备课笔记、教学方案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结合多年工程实践,在课堂上穿插爆破工程现场案例、矿山实地调研经历。他还主动加强和矿山企业的联系,带领学生到矿山进行实地实践教学。

课堂上,曾晟从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常常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到科研前沿。讲“岩石爆破理论”时,他会结合自己正在研究的冲击荷载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的分形特征项目;讲“采矿CAD 绘图”时,他会拿出矿山实例设计图纸让学生分析,让学生们直呼“听得懂、用得上”。“曾老师会先画一张清晰的知识图谱,帮我们梳理逻辑,再讲他当年考高级爆破证时的趣事,连怎么跟工地老板沟通协调、怎么处理现场突发情况都教我们,比课本生动多了!”2023 级学生郑雨康回忆道。

深耕科研,点燃学生创新火种

“科研容不得半点敷衍,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认真、认真、再认真。” 这是曾晟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他指导学生科研时的准则。2023年9月,郑雨康在曾晟的指导下备战第十三届全国采矿模型大赛。起初,郑雨康为了简化流程,打算用彩灯模拟矿山液体输送过程。曾晟看到后,立刻提出改进建议:“这个思路有创意,但用彩灯模拟液体流动不够真实,达不到科研模型的严谨性,咱们得用水泵做实体循环系统,让模型能真正展现液体输送的原理。”

指导2022级本科生开展大创项目实验科研

“从确定选题、采购材料、指导模型制作,到最后打包参赛,曾老师会全程跟进,给出的每一条意见都具体而明确。”郑雨康笑道,在备赛的那一个月里,曾晟无论多忙,都会每天到实验室进行指导。最后,郑雨康团队设计的“原地爆破浸出采铀井下井上各系统展示模型” 斩获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作品大赛一等奖,这是曾晟指导学生在该赛事中获得的第6个一等奖。

在曾晟的指导下,学生们在全国采矿模型大赛、力学竞赛等赛事中获奖30 余项。他从不要求学生“必须拿奖”,而是常常强调:“参加竞赛、做科研,关键不是最后的名次,而是在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总对学生说:“本科生做科研,重点是培养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今后读研打好基础。哪怕最后只完成了项目的一部分,只要掌握了研究方法、学会了团队协作,就是成功。”

曾晟的爱人孙冰,是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两人组成了“夫妻科研团队”,不仅共同指导研究生,还定期召开跨学科组会,让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交流学习。

“曾老师和师母特别贴心,会根据每个人的规划帮我们调整方向。想就业的,就帮我们联系企业实习、侧重实践能力培养;想读博的,就鼓励我们发论文、指导我们梳理研究思路。” 硕博连读学生宋佳音说,她研一刚入学时,曾晟就主动找她聊未来规划,还帮她制定了详细的论文发表计划。如今,宋佳音已成功发表 3 篇 SCI 论文,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

温情守护,做学生的“终身联系人”

“曾老师,我的档案找不到了,单位催得急,您能帮帮我吗?”2024年8月,已毕业10多年的学生梁某焦急地给曾晟打电话。曾晟没有推诿,立刻联系学院档案管理老师,连续一周跟进,最终帮她找到了档案。“只要学生有困难,不管毕业多久,我能帮的一定帮。” 曾晟的手机号用了20多年没换,就是为了让学生无论何时遇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联系到他。

在学生眼里,曾晟不仅是老师,更是“人生规划师”。办公室的电脑里,存着每一届学生的 “专属表格”:考研目标院校、就业意向企业、考公岗位方向,甚至挂科学生的补习计划,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年9月,他都会给大三、大四学生开集体班会,帮大家分析考研院校的竞争情况、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曾老师特别细心,会把报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学生统计出来,提醒我们避开内部竞争,还会手把手教我们写简历、练面试技巧。”2025 届考研学生陈雨帆说,他考研分数不理想,一度陷入焦虑,是曾晟主动帮他联系调剂院校,还熬夜帮他梳理复试重点,最终他成功 “上岸”,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广西大学。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曾晟更是耐心陪伴。本专业一名学生因家庭原因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曾晟多次和他谈心,联系家长沟通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学生休学期间,曾晟也一直保持关注,定期通过微信和他沟通;学生返校后,他更是每周找学生聊一次天,帮他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参加活动。如今,这名学生不仅心态变得积极乐观,成绩也稳步提升。

采访中,曾晟总说“没做什么事”,实则他把 “教书育人” 四个字刻进了日常:每天早到办公室、深夜才离开,方便学生随时咨询;电脑里密密麻麻的 “专属文档”,记录着对学生的牵挂;各个学生 QQ 群里,永远是活跃等级最高的那一个……

“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曾晟笑着说。正是这份简单而坚定的承诺,让他成为了“永远可以依靠的曾老师”,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新闻网管理员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