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均利,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学科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药物学。
“这几个设备,我在美国的时候就买好了。回国一看,嘿,国内的设备做得也很好,应该买国产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红湘校区英才楼3楼,罗均利一脸喜悦地介绍着他的实验室。
他的实验室处处透着一股子“热闹”,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将实验室填得满满当当,不少学生在做实验,冰箱里装满了实验药品,墙上贴着的各种便利贴上面写着实验说明、实验结果,实验室的白板上写着化学公式,学生说他们刚刚讨论完。
2022年,他全职加入南华大学。今年,他拿到了一项湖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和一项国家级人才项目。
做一行爱一行的转型医生
罗均利从小就想当一个外科医生。1984年,他进入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89年本科毕业之后在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从教室到病房,从课堂到手术室,他看到医院里鼻咽癌病人多且都难治疗。做一行爱一行,为了做一个好医生,他决定“搞点基础研究,也许能治好鼻咽癌。”1992年,他考上了临床肿瘤方向的研究生,并顺利直博。
“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完成了住院医生、总院医生工作。我们那时博士毕业要持续两天,一天考临床病例分析和手术,一天为毕业论文答辩”。1997年,他博士毕业并拿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奖学金,可以去德国学习一年。
“当时,我们难得有机会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研究手段。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学习。”1999年10月,他受邀再次前往德国,研究转基因小鼠。从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到小鼠的研究,每一步,罗均利都亲力亲为,在这其中,他掌握了扎实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取得科学研究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上手术台,但是我现在依然可以拿起手术刀做手术。”罗均利笑道。
迫不及待的实干家
2002年,他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后,出站后成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肿瘤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系教授,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实验室主任。
十余年来,他深耕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肿瘤治疗抵抗的分子生物学、信号传导及分子药物学的研究,在该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位置。他建立了第一个用于治疗药物筛选及分子调控的人源化P53动物模型;率先发现并阐明了炎症免疫引起的肿瘤免疫抑制及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近年来,他在前列腺癌演进和治疗抵抗机制的研究、难治性前列腺癌特异性靶点的发现与鉴定以及相应靶向药物的研发等领域有重要的发现。
“国内科研的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条件比当年好太多了,科研创新的氛围也很好。回来可以好好大干一场。”罗均利笑道。2021年,在海外漂流了22年的游子回国了,他回到了南华。
为了好好大干一场,罗均利人还在美国,国内实验室的设计方案已经提交,实验设备已经购买。2022年,他全职加入南华大学,成为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和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双聘教授。2022年11月,300平米的实验室建设还未验收,他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等不及了,等不及了”,他想尽快开展科研,尽早出些成果。
目前,他成功研发了肿瘤免疫抗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让自身免疫细胞成功杀伤肿瘤细胞。该抗体已经在小鼠上得到成功验证。他坦言,如果一切顺利,将会给肿瘤治疗带来重大的突破。
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目前,罗均利团队共20人,还有1个副教授、7个博士、7个硕士、4个技术员。罗均利一直把硕士当博士来培养,每一个人都有两个以上的课题。
“罗老师常常告诉我们,做科研不是做文章,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衡阳医学院肿瘤学专业22级博士生龙敏跟着罗均利已经学习了4年,今年拿到了省重点课题。2019年,她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读硕士时加入了罗均利团队。当她得知罗均利来了南华大学后,也果断选择成为衡阳医学院的博士生。她坦言,实验的不断失败和课题进展的停滞让她苦恼不已,经过罗均利指导后,总能拨开云雾见天日。
钟上伟是罗均利团队的青年教师。2018年,他在美国跟着罗均利读博士后。“除了科研和学习,他还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心态,让我在异国他乡有了家的温暖。”钟上伟笑道。
在学生的印象中,罗均利每天都在实验室,总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遇到比较难的实验操作,他会亲自示范,耐心讲解操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相关技能。
“思维是做一切事的利器。研究之旅是令人兴奋的,科研工作者应该真心热爱为了问题而阅读、写作、发言和思考,应该渴望发现一个重大的真理。”罗均利希望同学们,把握青春,创新思维,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地为社会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