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成长在一个教师之家,父母是人民教师,外公外婆也是人民教师。小时候,每到春节放假,父母都会安排十来天的时间带我和妹妹乘车到省城外一个小市——外公外婆工作生活的学校与一大家人一块过年。
外公外婆家早年三室一厅的居室常在春节期间被我们子孙三代十多口人挤拥着,有我父母一家,小姨一家,舅舅一家。大家一年到头难得一次地聚在一起,好不热闹。虽然当时整个大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好,但大家都十分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情意浓浓。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每一小家都为老人准备了春节年货和贺礼,大致都是些大米、糕点、糖果、鸡鸭鱼肉之类,使得外公外婆的小小储藏间和厨房常常是堆得满满的;还有新衣鞋帽之类的,礼轻情意重,这些也让外公外婆脸上常溢出幸福的微笑。是啊,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比天伦之乐更让人享受的呢?
我们小朋友也能收到家人亲戚的礼物,多半是文具用品,寄托着大人们让我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材的厚望。每天早上起床按时完成寒假作业,我们便能到校园里去玩了,玩爬运动栏杆,约几个小朋友玩捉迷藏,过家家等。有大人闲着就会带我们到街上去逛逛,看到卖气球的一定会给我们每个小朋友买上一个,那时的我们会因一两毛钱的一个气球感觉到无比幸福。我是孙辈中的老大,便带着两个妹妹神气地走在街上、校园里,等气球不会往上飘了,就拿来玩顶气球游戏,锻炼身体又促进感情,常常是欢声笑语不断,玩得每一个人大汗淋漓,好不痛快,引得周围大人小孩投来无比羡慕的眼光。
父母几家大人每天轮流张罗着一大家人的三顿饭,再为大年三十那顿年饭费尽心思,做好充分的年饭准备,什么剁肉油炸园子、做藕夹、调馅包饺子、杀鸡宰鱼、冷盘香肠牛肉等等。大概那时人们平日生活水平不高,总是将好吃好喝的东西等到过年才拿出来,于是那时候我们对过年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欢欣。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平日里难得吃到的好东西,一饱口福是那时所有人最开心的事了吧!
过新年,记忆中传统的过法是大年三十下午六点正式开餐吃年饭,先在自家门口点上一挂鞭,在“噼里啪啦”声及浓浓的鞭炮烟气中,大家兴高采烈地围坐在客厅大餐桌前,高举倒着香槟的酒杯碰在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佳肴入口,随后一家一家说着祝福新年的吉祥话语,有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有对小孩子的成长期望,还有爸妈兄弟姐妹之间工作事业的真诚祝福。我想我就是从那时开始学会向老人表示孝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一块分工收拾残局,整理客厅;然后一家人进入放有电视的卧室,前后坐上三排,正好观看晚八点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有歌舞、有相声、有小品,有杂技,一大家人围挤在电视机房里,笑声、评论声、喝彩声声声入耳,再吃点橙子、苹果、香蕉等水果,其乐融融。正月初一,大人在暖暖的太阳中将我们叫醒,为我们穿上新年新衣服,口袋里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块压岁钱。接着一大家人会集体出发,到热闹的街上去走走看看,感受正月新年浓郁的过节气氛。
这样一大家人在一起过春节可能保持了四五年,再后来,舅舅一家搬迁至遥远的南方城市,小姨一家也在外地做起了生意,外公外婆跟着舅舅也去了南方。虽然各家的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殷实,但空间上的距离让大家过年逐渐演变成以小家为单位,祝福也多变成了电话连线。再后来的后来,我父亲和外公因病相继去世,当年是小朋友的我们也都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我的母亲也做上了外婆,过春节再没有也不可能是原来的几大家聚在一块过了。想想这些,心中总不免有些感伤,人生在世,白驹过隙,春节向来是中国人传统的团圆节日,可是这世上本没有不散的宴席。追忆儿时幸福的春节团圆景象,唯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亲情才是真,那么就在有生之年祈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孝敬老人,照顾好小孩,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个新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