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6日,从北京传来喜讯,经专家组评审,全国竞赛组委会批准,我校参赛选手廖德元、康晓敏、邹章辉同学所做的F题——电动车跷跷板,在全国的6935支队伍中脱颍而出,荣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
艰苦的赛前培训
2005年,刚上大二的他们因为对电子设计制作的爱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赛前培训班。学校的指导老师对他们做了相当严格的集训,而且每一阶段都设置了用于筛选选手的题目,对队员进行优胜劣汰,竞争压力非常的大。特别是两个暑假阶段的训练,每天都要学习大量枯涩难懂的竞赛课程,一天下来脑袋什么也装不下了。炎炎夏日,当别人在家里享受暑假自由时光的惬意时,他们却在实验室里对竞赛试题分析、研究。当别人在假期旅游,往返于美好的山水画卷时,他们却赤着胳膊在实验室里为某一个问题而激烈的争执。当然这种苦的背后,带给他们的却是无比的充实感。
他们在训练中不断探索,进一步强化指标的概念,把题目做精做细,任何方面都不留死角。经过三轮的淘汰,学校的培训队伍由原先的300多人,锐减到不足40人。在老师帮助下,通过这一阶段对各类模块的实验,以及对往届竞赛试题的分析,他们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了初步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操作的技巧、技能,这为他们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袖自善舞
2007年9月3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这短暂又似漫长的四天三夜里,他们要完成从选题到购买元器件,再从分析赛题到软硬件操作等一系列工作。为了争分夺秒,他们废寝忘食,每天平均3个小时的睡眠就算比较长的了。一些队员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在实验桌前躺一会,睡前还再三交代队友记得及时叫醒自己,生怕睡过了头。特别是吃饭,后勤工作人员送来了盒饭之后就囫囵吞枣、狼吞虎咽一翻,吃完了就马上回到实验桌前。遇到困难时,队友的鼓励与扶持成了各自最大的支撑。“当然在这其中的每个项目中,我们三个人有过激烈的争论,甚至争吵。但最终我们以非常好的合作完成了每个项目,包括最后的比赛。所以,我想我能非常确切地理解团队精神是什么。”谈到他们的团队时,邹章辉如是说。
尽管准备得相当充分,但在制造作品的过程中,还是出了点儿小问题。邹章辉负责软硬件整合,由于在将一个直流电机从电路板上拆下来的操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导致了电机的损坏,当时大家急的不得了。这样的直流电机当初也只买了一个,而要想再去元件市场采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找不到替代品,所有的付出都将前功尽弃。这个时候团队的协作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队友之间互相鼓励,聚在一起共同克服难关。在三个人相互协作、默契配合下,他们将一个步进电机进行了改装,用来替代原有的直流电机,困难也迎韧而解。他们夜以续日的共同努力没有白费,调试的成功也预示着在这即将结束的赛场上,他们的成功将要来临。
9月6日晚上8时整,当看到打包好的作品将要送去评审,所有的队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几天以来的连续奋战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各自也可以安安稳稳的睡一个好觉。经过十多天的漫长等待,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潜心于枯燥而单调的实验生活,陶醉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小小的实验室是他们课余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寒、暑假时的“安乐窝”,这就是队员们一年半来的真实生活写照。
当问及他们在这两年的艰难“长跑”中最大的收获时,邹章辉凝神沉思了一会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人生目标,非常明确的目标。如果别人问我,毕业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我想我没办法明确地回答。现在如果有人再问我,毕业后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我想我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 在他们看来获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只不过是自己的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通过电子设计大赛,让各自都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在艰难困苦中找到人生的目标与奋斗的意义。
如今,廖德元已顺利的走向了工作岗位,邹章辉、康晓敏也都找到了各自满意的工作。但采访过程中,我们没有从他们的脸上看出过多的欣喜与自满,说起过去的成功也只是淡淡的微笑,而积淀在他们身上更多的则是坦然和永不止步的求知欲。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只为追寻心中那一个永恒的梦想。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应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