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 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 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 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 -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 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张爱玲《倾城之恋》
整篇小说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一段。范柳原和白流苏真情地告白,比之前或之后的所有猜忌都来得更为坦荡和安全。或许电视剧《倾城之恋》把柳原和流苏都美化了吧,然而我是喜欢这个美化的。我甚至记不得柳原在他的奋斗里是如何与洪莲相爱又如何相离,记不得流苏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嫁与唐一元又是在怎样的抗争中重获自由,或者说是我不愿意记得。我只知道我在看他们逐渐走向彼此的时光里,满心期待。我渴望他们早些相遇相知相爱。
其实,我想我还应该要感叹白家人的无能和刻薄,流苏的悲剧全部都是他们造成的,可是流苏并不曾埋怨,她优雅的外表下,内里宁静;或者是宝络的成长,从那个畏首畏尾的少女成长为一个为爱远走为理想奋斗的抗日战士,就是蝴蝶的蜕变亦不过如此吧;或者是那个印度的萨黑夷妮公主,在战争的最后,她毕竟与那个收养她的富豪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哪怕曾经争吵过许久。电视剧把小说的细节都改编得温暖而动人心弦,减少了张爱玲在小说里表达的那种荒凉,而多了一份温情。便是铁石心肠如我,其实亦是不相信流苏在白公馆里的遭遇的,而张爱玲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经历,便把冷漠也加入了那个古老的白公馆里头,让人读来心寒。这或者只是爱玲的一些私心罢了。
小说里读不出来,真是流苏与柳原之间原来是有真爱在的。我一遍一遍读出来,不过觉得是两个经历过生死的、无家可归的人,相互希冀从对方身上获取温暖的自私而已。而流苏的辗转,我以为也是由于白公馆里的无情和她的高傲心性,我从来都不曾想,流苏真的是爱着柳原的;柳原的反复,我以为也是他自己的空虚和他向人炫耀自己的财富,他当然能炫耀,他不过是一个得了遗产的公子哥儿,我亦不曾考虑到,竟是爱着流苏的。想来倒是我小人心肠了。电视剧里,柳原看流苏的眼神,分明是深情一往的。演员倒是真演得好极了,一个眼神便骗过我相信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了,相信了柳原和流苏在那个早晨对坐讨论“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调了,相信了真是香港的倾覆成全了他们的姻缘,相信了这一场倾城之恋了。我想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一阵疼痛。
香港午后的雨里,一把伞下,柳原问流苏:我喜欢你,你爱我吗?流苏沉默不语。……炮火纷飞的建筑前,路人告诫流苏远走避难,流苏轻轻摇头,低语:我不能走,我要等人……轰鸣的楼房里,流苏委屈地埋怨:柳原,我要到哪里去找你?此时,柳原从后面抱住流苏,两人在炮火的背景里热吻的样子……路人匆匆,烟火四起,柳原和流苏挣扎着找寻彼此的不顾一切,已然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承诺……这样的爱情,一生一次也就够了,多了,怕是承担不起的。
对于流苏而言,仿佛是香港的倾覆成全了她,使得她终于得到了一段安稳的婚姻。流苏要的不就是一段她用来安排自己的婚姻么?爱上柳原,不过是她在追求婚姻的途中,不小心遇上的风景罢了。或者说是因为爱上柳原,才使得流苏的结局接近了完美,才使得爱玲的《倾城之恋》成为一场某些意义上的喜剧。然而,幸而是场喜剧。若是流苏和柳原各自都经历了那么些苦难,到最后还是不能拥有美好的结果,那才叫人灰心呢。“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 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 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 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 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这是爱玲给《倾城之恋》的结尾。而我们撇开历史深层的意义,流苏的传奇,又岂止是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