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文学是什么?

发布时间:2009-05-08    作者: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大队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鲁迅的那句“人之子醒了”准确地告诉我们,文学是人的学问,是人独立思考的产物。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文学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地位,人的权利,人的未来与发展等。人的观念的演变史就是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对自我的发展与认识,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文学应该产生于社会生活,存在于社会生活,在人的生活、人的衣食住行中发展壮大,应当介入社会。1945年,萨特在其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号发表了《争取倾向性文学》一文。作为《什么是文学》的先声,萨特在这篇文章里主张文学应当介入社会生活,应对当前的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护日常生活的自由。 
   出于时代和环境的要求,萨特极力贬低文学的纯粹审美价值和作家为艺术而艺术,为后世而写作的理想。他并不否认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但却指责它们不负责任。在他看来,“介入”就是揭露一切“非正义行为”和“应被取缔的弊端”,甚至如果“有朝一日笔杆子被搁置,那个时候作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在这里,文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被无条件地放大了,成了实用主义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实践文学具有道德的倾向性。萨特认为,人们不可能对现实做出公正的描绘,作家在做审美选择时,实际上也在做一种道德选择,在审美命令的深处潜藏着道德命令。即使作家描写非正义行为,也不能像纪德那样冷漠而无所表示,更不能像超现实主义那样盲目地仇视一切,而应该用自的愤怒让它们活跃起来,把它们作为该消灭的东西揭露出来,超越它们以显示作为人的自由。最后,实践文学兼具否定性和建设性,它最终将走向整体文学,这一综合将在社会主义集体中出现。在这一宏伟的历史进程中,文学自身的存在价值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以其象征化的精神和具体的客观性在一个人道社会的终极处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处于不断革命中的社会的主体性。 
  “文学是人学”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两个在八十年代中前期形成的核心文学命题, 并不因时过境迁、人事汗漫而退出人们对“ 文学”的理解, 反而由于历史的惯性成为支配性的文学认识。在这一过程中, 特定的历史情景中的特殊针对性日渐脱落, 一些原本只是临时性的因应策略与在此特定状况中方能获解的“ 逻辑” ,日渐纯化为基本的文学信念。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另一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而言,即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心理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
责任编辑:颜艳莎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