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弦被命运绷紧,在放逐中,走向沉沦的边缘。然而,有这样心理经历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吧?
我感到强大的压力和困惑,乃至绝望。在精雕细刻的文字之下,有着浓郁张力的,又岂知是文字本身?它还包括生命,或者文字就是生命本真的外在表达吧?
脱离“文以载道”这一政治和社会使命的文学,成为独立的艺术,美的存在与发现,成为写作者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一颗安逸的心。
在绷紧的弦上,如何去寻找安逸呢?绷紧的弦,谁又能保证它不会突然断掉?
作家莱辛说,除了写,我还会做什么?这个14岁就被迫辍学,只有小学学历的88岁老人,在极度困苦中,走过漫长的一生。她的一生,在放逐、煎熬、情感与现实的巨大冲突和压力下,因“用怀疑主义审视被割裂的文明”而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难道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不都是这样的吗?
一个作家,一个有文学理想的作家,在创作中,无不在时时刻刻想到超越自我,写出传世之作。我觉得,写作是一件极端的事。因为清贫和孤独,在生活上不仅仅要过曹雪芹式的“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物质生活,它的心路历程,也比登珠穆朗玛峰有过之而无不及,勇敢地踏足生命与文化的禁地,承前并且启后。
这既是一种痛苦,分明,也是一种荣誉。因此,人们对作家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人,对民族,对国家,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一种尊重。这些,都让我感到神圣而美好。
中国是文学大国,也是文学弱国。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自从新中国建立以后,自从作协成立以来,中国文学似乎一蹶不振,少有佳作。文革前后,十年动乱摧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命脉,动乱之后,精神荒芜的中国人民又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口号下,大搞经济建设,文学,变得日益狭窄和尴尬。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文人,中国的文人已经绝种了!我不禁感到极度的悲伤和痛苦,我怀疑中国的传统是不是在流畅地传承?我质疑我们能给后世子孙带来什么?仅仅是现代化、数字化和机械化吗?在这个日益功利和浮躁肤浅的今天,中西文化交汇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让人迷惘和困顿,影视、图像铺天盖地,文学的道路就更加难走了。然而,比起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来说,文学不又是一种救赎吗?
我曾听一位“大学教授”感叹道,中国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让我十分感动,可是这位“大学教授”接着举了几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当谈及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法籍华人高行健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这位“大学教授”用十分鄙夷和不堪的口气说:“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高行健,还是一个文学奖!”这一句话,永远地铭刻在我心中。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大学教授”对待文学的鄙夷和不屑,她侮辱了文学,也侮辱了我。文学怎么了?一个功利而世故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明白文学的!哪怕你是一个所谓的“大学教授”,数理化就一定比文学强吗?
我的高三语文老师,曾在一节语文课堂上,用十分“自豪”的口气对我们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那是什么玩意啊!我完全看不下!”我当时听到他的话,瞬间就对他的尊敬消失殆尽,这是一个国文老师说的话吗?这就是一个国文老师的国文水平吗?不仅仅是鄙视,我还感到恐惧。一个教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在这里大言不惭,大放厥词,以不看《红楼梦》,不学中国传统文学为自豪,我还是第一见识!语文老师尚且如此,普通国民,岂非个个都是“文盲”了?当今纯文学杂志的困境,说明了这一点,当代中国人素质普遍低劣,即使是在大学校园,有些同学也脏话痞话怪话色话连篇,这与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到了何种危险的地步!
中国有句古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存在就是道理,文学,不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物理时间上的概念。文学是属于历史的。一代人,一届事,终究是十分短暂的,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多么的不可一世终究是要化为灰烬的。只有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为任务的文字,通过文字这一形式铭刻下来,才最终永垂不朽。因此,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哪怕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纯文学写作,坚持自我的放逐和询问,坚持怀疑和探寻,甚至,哪怕没有一个人在坚持,大家都去学理了,大家高喊着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全国人民搞经济,全国人民都赚钱。然而,我觉得坚持那些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内心救赎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恒久需要。
因为经济与文化,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国运兴,则文运兴,反过来,文运兴,也必将有利于国运兴。全国人民的素质都提高了,必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建设。二者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国家要想强盛,经济很重要,文化同样也重要。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领国日本,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至今仍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青春文学,其本质是以“叛逆”、“忧伤”为标签的“非主流”一代的口号代言。它反映的,也不过是一代人,一部分人的心声,虽然其纯净的文字,优美的表达独具特色,然而,要想永久下来,却是不能。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它代表的一部分人的心声,而且内容上单薄狭窄,叛逆忧伤,而不是立足我们国家和民族,放眼世界和未来。尽管如此,作为一名作家,郭敬明已经做得很好了,郭敬明与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必将永恒地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有时候,一个人,与文学的关系,就像是前世约定的恋人:穿越茫茫人海,沧桑红尘,历经千劫,九死不悔,执子之手,与尔偕老。那么,此生足矣。
牢牢地立足于本国的传统之美,忠诚于本国的文化和人民,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敏感的心,标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张力,一个时代的脉搏,是每一个作家需要做的。无论是不是能做到,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