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16万待业大学生在“啃老”吗?

发布时间:2009-06-19    作者:郝杰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啃老族”这个词日渐流行,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追溯本源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当下他成了一部分年轻人的代名词,在我国也更成为大家抨击“80后”作为“垮掉一代”的代名词。   
    最近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之后众多媒体就对此大多文章,更有甚者用了触目惊心的大标题——16万毕业生沦为“啃老族”。为何?因为蓝皮书称,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中559万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其实蓝皮书对这个群体的定义还是比较客观的——待定族,可是就是有人断章取义把此称为“啃老族”,定义不同,性质其实就有改变的味道。因为“啃老族”是那些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工作、赋闲在家并且大手大脚花父母钱的人,但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的16万人难道真的都是“啃老族”吗? 并非!到底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不想工作?到底是主动失业还是自我放弃?对父母是完全依赖还是暂时的?是合理消费还是挥霍?对此我们都需思考,否则就是一棒子打死。   
    “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其实这里面的类型也很多,譬如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大学生毕业待业到底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造成的?待业是否意味着就是啃老?这些也都是值得商榷的。   
    其实人大了就应该自立,这是一个关于尊严的事情。很多大学生都是很努力的,面对暂时的待业也是很无奈,没有人那么心甘情愿“啃老”,因为在中国这种强调“养儿防老”的国度,还靠父母养活真的不是件光彩的事情。除了完全依赖父母的“完全型啃老族”、盲目追求时尚的“消费型啃老族”外,那些很积极去找工作,或暂时是为提高自身而学习或努力的,我们都是应该肯定的。   
    啃老,很多家庭也为此默默付出,为待业的青年(孩子)提供支持,不使他们成为社会不安因素,同时他们早已转变思想——不求子女反哺了,只要能够自食其力,不增加负担。其实咱中国人讲究亲情,不像老外养育儿女18岁之后就撒手不管了。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父母在儿女需要的时候比如说充电、创业等给予子女一定的资助,也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很多家长把孩子就业又当成自己的“二次就业”,奔波劳碌。   
    当然做儿女的也要积极努力,暂时待业靠父母可以,但是长远的还是自己努力的为生存而超越,哪怕练摊、做幸苦的事情也不能靠着年老的“父母双亲”,这才是有进取心的好青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给予父母相应的回报,不可将“啃老”看成是天经地义,更不可“将啃老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代艳丽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