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报《大蒜与麦苗》一文以及随后的评论均剑指中国教育现状。而近日,一条与大学生有关的新闻也颇引人关注。3月3日,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正式签订合同上岗。3月5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全国政协青联委员朱军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的意义,恰体现在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无论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从而将使中国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掏粪。
作为一名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当看到朱军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语以及山东5名大学生挑着粪担子的照片和视频时,联想到目前的教育现状,我犹如骨鲠在喉,有些话,不吐不快。
是的,谁也不曾想到,在巍峨泰山脚下的齐鲁大地,大学毕业生和掏粪工两者之间居然画上了等号。昨天还在大学校园里斯文读书,今天已在小巷里默默挑起了粪桶。我想,这对我们这些尚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乃至普通民众的思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冲击。
我认为大学生不适合做掏粪工,并不是说我歧视掏粪工。个人认为,掏粪是一件简单的体力活,它需要的是劳动经验和强健的身体,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胜任。大学生当掏粪工犹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不说,更是对大学时光以及所学知识的浪费和亵渎。即使这些大学生能够把掏粪的工作做得再好,随着未来城市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冲厕工具的运用,掏粪工必将失业。那时,他们的专业知识也基本遗忘,面临再就业,请问这些新时代的掏粪工将何去何从?
朱军说大学生在掏粪上具备优势。那么大学生究竟具备什么优势?大学生的掏粪能力会比一个农民更强吗?即便是强,但让大学生掏粪是提高了生产力还是浪费了人才?朱军所说的大学生的思维优势是用文凭跟低学历者抢饭碗,还是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掏粪的效率?大学生确实具有知识优势,可这5名大学生所学专业为会计、建筑、法学等,均与“环境”、“环保”毫无关联,他们的知识优势在挑粪过程中能发挥多少?从掏粪工具的使用来看,难道这些大学生能使用更先进的挑粪工具?和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农民工相比,大学生究竟有什么优势可言?
有人说,大学生争当掏粪工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能够理性对待就业了。事实是这样吗?据媒体报道,这次济南市肥城清运管理处招聘五名掏粪工,之所以能吸引391名大学生来应聘,不是因为他们的就业观念的转变,而是他们看中了掏粪工背后的事业单位编制身份,掏粪工的工资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支付的。说得通俗一点,这5名大学生虽然掏的是粪,但端的却是公家的碗。
我想,在大学主修会计、建筑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出于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无奈,他们会甘心做掏粪工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掏粪工的出现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如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巨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已从2003年的213万增至2010年的630万人。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曾经的天之骄子逐渐走下“圣坛”,成为普通劳动者。
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承载着未来的希望。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有不少学生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圆了父辈们的愿望。大学,不仅改变了无数人命运,还改变了无数人生活。《南方周末》记者曾深入西部高考大县甘肃会宁,做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专题报道。看着那些因为供孩子上学而陷入贫困的家庭,以及那些蜗居在城市底层的大学生,我们在震惊的同时,心中更是阵阵的作痛。大学时代曾经的辉煌梦想终究被现实生活的残酷无情地击碎。
我只想知道,大学生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拨,成为一名光荣的掏粪工,到底是谁之殇?此情此景,对于这个社会而言,大学生当掏粪工是人生的无奈,是社会的悲哀,更是一杯难以吞咽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