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明,就会想起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会想起许嵩那首凄楚哀婉的《清明雨上》;就会想起那张熟悉而陌生的脸庞。种种想起,就像断线的绵绵细雨浸入泥中,渗入另一个世界。
爷爷,对于多数人的童年回忆是举足轻重的,对于我来说却只是一个称谓。孩提时,也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爷爷接送,能在爷爷的怀里撒娇,摸摸那扎手的胡须。可爸妈说爷爷在很远的老家,等我们攒够钱了再去看爷爷。等我长大了,回到久别的故里,看到曾经想过千万次的爷爷时,没了小时候的渴盼,没了扑入他怀里的冲动,只是很冷的叫了一声:“爷爷”。满脑子想的,不再是爷爷温暖的怀抱,而是他在我父亲成长过程中,毫无道理的偏袒叔叔,让父亲过早的承担起家庭重担而错失上学的机会;也是他的一味偏袒,让母亲与叔叔闹翻后,带着年幼的我们远走异地求生。虽然当时的理智清醒的告诉自己:大人们的恩怨不应成为我对爷爷有偏见的源头,可那时就一心要钻进死胡同,不给任何后退的理由。也就是在那矛盾中,轻轻瞥见了爷爷满头的白发,爬满皱纹的脸,凹陷的、但透出柔和的双目。后来我们没有再离开老家,但也没有和爷爷住在一起,只是过年的时候回去一次。就这样,几年时间弹指过。好像那一年还在上初中,给母亲打电话时才知道爷爷不久前去逝了。当时的我就像听着一个陌生人去逝一样,没有任何反应,似乎那人跟我没有一点关系。就这样,一个至亲像匆匆的赶路人,走出了我的人生,现在想留,也只是徒增悔意。
今年的清明,雨水特别多,它们是否在提醒我那个远走了的人。或许我可以怀着崇敬的心去给毫不相干的人扫墓,可为什么不去看看爷爷的墓,看看那是否长满了杂草,雨水是否冲走了泥土。雨还在不知疲倦的下,脸上那些灵动的珠子也分辨不出从何而来。“天上的眼泪”洗涤了这个世界,也期盼它们连带冲走我对爷爷在尘世中的偏见,给爷爷恭恭敬敬的磕几个头。即使一直认为跟爷爷没有感情,可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怎会因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断绝。
今年的清明,雨水特别多,希望总有一滴水能到达爷爷的面前,告诉他,我要经常去看他,在他的墓碑上多了一双想被胡须扎到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