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的时候,我因为邂逅一场真正的夏雨而变得开心起来。
小时候喜欢光着脚丫戴着斗笠站在田埂上看雨。还清楚地记得夏雨欲来时的情形,风云变色,树枝、花儿、草儿、禾苗全然招架不住,在风中群舞,有时候还会有风吹沙扬的情景。所以经过了这番造势,夏雨就来得格外令人心动。它酣畅淋漓,从天而至,倾倒它那爽朗的心情,也泼洒它那豪迈的气势。我从小对夏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夏雨,大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喜欢夏雨天。因为雨中那个格外清新亮丽的世界。纤尘不染的石板路,绿油油的田野,绿树红花,青瓦白墙,历历在目,因为有了雨的缘故而分外鲜妍迷人。这时候,透过雨帘,会看到许多在平时被忽略的珍贵画面:远处的房子陆陆续续上灯了,像小碟子盛起了一碟碟昏黄的温柔,在雨中闪烁而又迷离;田间耕作的农人不知是干活太投入忘了天气还是小看了这夏雨的威力,这会正卷起裤管急速往家奔跑;邻居家两个小孩光着赤脚欢乐地在雨中嬉戏,而着急的妈妈则站在台阶前声声唤着一双儿女;一只老母鸡领着几只小鸡在雨中匆匆忙忙地奔跑,它看中了前面的一处丛林,想把它作为疾风骤雨中的安身之处;而对面人家晾在外面的丝巾,那一抹清新的蓝色却永远印刻在童年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异常亲切。
还记得有一天傍晚,我从池塘边洗衣归来,滂沱大雨忽然从天而至,打湿了刚洗好的发丝,也打湿了新换上的裙子。我于是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站在一棵梧桐树下看起雨来。豆大的雨打在宽大的梧桐叶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我听了异常高兴。似乎是悬挂在天地之间的一道白亮而奢华的巨大珠帘,这夏雨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还记得我那时作了生平第一首古诗,是首五绝。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得了,朦胧记得其中有一句是“天地悬珠帘”,大概是模仿了苏轼的“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现在看着这稚拙的句子,心里直觉得好笑。然而这笑绝非嘲笑,乃是发自内心的会心的笑,为那份童真童趣而笑。
儿时的自己好像离自然是最近的。对于风霜雨露,草木虫鱼,心里总是喜爱,并能体贴入微,发现其可人之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于自然的那份喜爱和敏感渐渐失掉了,自然的亲切感也在我心里被不着痕迹地抹去了。
去年寒假重新捧起了《西方著名抒情散文》,我再次被其中的美景迷住了。西方的文人乃至历史学家、哲学家对自然都有着一种无比的亲近与敬畏。大自然在他们的笔下有一股令人无法抗拒的神力,清雅、可爱、迷人。这种描写唤起了我心灵深处对自然的亲近之感。我想起小学和中学时代的我也热衷并长于这种自然描写,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彷佛自己已经越来越不易被身边的美所打动,即使在本应该让我们欢呼雀跃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的美景前,我除了发出几声“好美啊!”“太有感觉了!”等苍白的句子之外,竟找不到表达情感的词语。
割裂与自然的联系是成人的悲哀,丧失言语更是作为一个人的不幸。
我始终认为人应该与自然保持亲密的联系,像婴孩的脐带将其连向母体一样,善感、体贴、慈悲的心也会将我们连向这自然的美妙。
然而有多久,我们的心将大自然遗弃了?将目光盯在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人、事、物上仿佛已成了“有志向”的人的共同特征。我们不停地赶路,不停地对付那些自知无意义而又不得不做的琐事,我们步履匆匆忙着奔赴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目的地”,以至于竟然停不下脚步来听听雨声,来欣赏一个完美的夏雨天。
应该有这样的时刻,停下手里的活,放慢自己的脚步,来聆听来自自然的声音。而夏天绝对是个好时节。清晨的鸟鸣,午后的雷雨,傍晚的风声,深夜的蛙声,这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动听的乐章啊。
艳阳天就穿上花裙子,欢快地和伙伴们一起去品尝上个冬天埋藏在地下的雪水。夏雨天就以一份赤子的情怀,去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水帘世界。这样就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