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农村的父辈,一年到头只有几个月的休息时间,而且多数集中在年前,还有的就是零星地分散在各个时令的交替阶段。虽然空闲的时候很少,可是乡间的土地并不缺少笑料,那种土生土长的幽默愉悦贯穿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娱乐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自唱自演的民间传统节目——皮影。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将表演与演唱搬上频幕的大胆尝试,简单地说唱配合着娴熟的表演,将一个个历史故事或是乡间小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月明星稀,昏黄的灯光下,幕台内三五个表演者正在润着嗓子,一边试音,一边给箱子中的皮影分类,并把整理好的皮影一一悬挂在待用台上。幕台内的配置很简单,几箱皮影,几册唱本,两把抚尺,一把唢呐,一面铜锣,一把二胡,一个邦子,还有三五张椅子随意的摆放在幕台内。幕台是用布料和极薄的幕布临时搭建的演出场所。
室外,满坐着闲暇下来的农民。人群中或年轻或年老一堆堆聚在 一起,偶尔小声的议论着当前的收成。多数的时候都是在回忆前几日的表演,不时地还有老者惟妙惟肖的模仿声,继而省略了忘词的段落,自顾自地陶醉在自己的说唱中。当然也有不安分久坐的少年,把头探进幕台,东张西望个不停;也有的甚至悄悄掀起幕台的边缘偷偷地溜进幕台,小心地询问着演出的剧目,还不时地问一些有关皮影的事,事后,摸着小脑袋狡黠地溜出去了,接着门外就是一阵哄笑……
“咚……”一声锣响,终于要报剧目了。外面静悄悄地等着老村长的回话,后来老村长报得《穆桂英挂帅》等等剧目。听到剧目后,表演者又润了润喉,答谢了观众,随即便开始了演出。
一时间,二胡、唢呐、邦子声起,接踵而来的是悠远而深沉地说唱声,荡在了夜的寂寥中。幕布上,皮影潇洒地挥舞着手中长枪,或砍或刺,转而换乘战马,易地再战,冲刺沙场,一马当先;继而年老身居府邸,足不出户;再而奏章朝堂,临危受命,担当大任;最后征罢归来,出得城郭三十里相迎。
室外的听众看的、听的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剧情中了,时而喜极而泣,时而悲愤如斯,时而咬牙切齿,作欲战样……年老的人,这幕剧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嘴里跟着哼唱着,眼里闪烁着泪光,有时挥动着拳头,不住地摇头;中年人,只是静静地观看,眼中偶尔闪现情感表征着内心的情感变化;少年,嘴里吃个不停,有时竟也忘记咀嚼,大声地附和着心情,表达着内心的感触。
一个又一个唱本不停地唱着,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多钟,观众才渐渐地分批离去,最先离开的是怀内抱着孩子的妇女,之后是睡眼惺忪的少年,随后还有一些忙着田里工作的叔叔伯伯们,最后才是那些被儿子搀扶着离开的老爷爷,他们都是悄悄地离开的,或许是还沉浸在剧情中,抑或是不愿打破凌晨的清静吧。
表演者简单的收拾好了道具,存放在幕台内,便各自回家,就这样,夜又恢复了平静,只有渐渐发白发亮的东方还留有些许的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