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田径场,如同一座小城,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尽自己的努力,“写活”这座小城。
作为文法学院方阵队的一员,半个月前就开始训练的我们,用队列方式迎接大运会;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大运会期间,我奔走于赛场,采访运动员、裁判、志愿者、幕后工作者等等;作为一名大运会观众,观众台上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歇斯底里的呐喊声为运动员加油助阵,只希望这声音能凝聚成一股力量,化作他们向前冲刺的动力。
田径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加油呐喊声吸引着我们迫不及待赶往现场,坚信赛况肯定很激烈。
800米比赛中,当人们都跑过去簇拥冠军时,总有那么几个落后者,他们仍艰难地跑向属于自己的终点,那场面很励志。
人生如一场马拉松,5千米,1万米漫长跑道,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可歌可泣。
赛场上活力四射的拉拉操表演者,她们是绿茵场上跳动的精灵,为运动员加油打气。
绿茵场的边缘,聚集的是运动员的“经纪人”,是运动员的“拐杖”,是运动员的“急救箱”,他们是后勤人员。
搬着白色塑料箱,穿着白色衣服,戴着小红帽,排着队来回走动的志愿者,他们是运动员的"保险箱”,保管他们的财产。
身着正装的工作者,他们是比赛的裁判员,保证比赛的公平进行。跟随在他们身后的一群人,是赛场的“装修工人”,为我们布置一个正规的赛场。
背着相机,一手拿本子,一手拿笔,奔跑于赛场的人们,他们是这场比赛的“记事本”,记录赛场上的点点滴滴。
更有一群体育部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赛场的后方,策划着整场比赛,是运动员与比赛的“联络员”。
007办公室,驻扎着一群“地下工作者”,他们是文法学院的记者团。她们需要阅读上千篇通讯稿,挑选出精华,送往广播站;比赛结束了,她们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奋战到深夜,只为呈现给读者更完整的赛事结果,她们是大运会“总结者”。
这座小城,还隐藏着更多的人与事,渺小的我无法一一发现,明年大运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