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内容多种多样。而在魏晋这样一个纷乱的历史时代,文学的发展便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搭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黑暗的政治,黑暗的历史,却始终有向往光明的文学。先行者的渴望、时代的心声、美好的想象……从来都在诗文中留下数不清的感想。面对无数欲称帝的叛乱与自明清流的固执,曹操用清峻与通脱,开拓文学的战场。子承父业,文以载道,曹丕论文,于通脱之外更加华丽,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于是有了“建安七子”作文之慷慨、行文之激昂。
但毕竟是乱世,即使外表再为华美,内心却早已带有厌倦与疲累。司马氏篡权夺位,强权下无数的虚伪,图利下无数的尔虞我诈,每行一步,都要步步惊心,都要担心受怕。于是坚持自己初衷的人,面对这无数的压力,不得不饮酒放恨,不得不食药泄痛。于是有了何晏这样的“正始名仕”空谈且好“五石散”;于是便有了“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无奈举措,于是便有了嵇康狂饮独行而被权政所杀的悲剧……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先行者的脚印,正如一个人不能没有属于自己个性的灵魂。文章与药及酒,其实在魏晋文人的眼里,并无真正的区别,它们都是发泄情感的途径,都是排除自身愤懑的方法,都是借物消愁的手段……就其本质而言,它们所存在的价值便是文人们对时事的不满,及失去信心后信念的寄托。历史上很少有文人是不为政治的,很少文人亦是不求功名利禄的,纯粹为文学而活的人是少之又少,但纯粹用文学抒情的人却多之又多。无论孔融多么的反叛,无论刘玲怎样的痴狂,这些当时优秀的文人,皆怀着愤世之心,行特别之行。
田园诗人陶渊明虽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虽于山水之乐中寻到悠然之情,但事实上,如他那般的诗人内心必是痛苦的,抑或是无奈的。政治的勾心斗角,权利的腐朽争名,不得不让这些与陶渊明有着相同理想的文人明白,时代抛弃了他们,他们只能于文字中放失意的歌,只能于药的麻木中寻心中的宁,只能于美酒中得原始的灵……寂寞铸造美的萧条,也许正是这种黑暗环境的压抑,文人最终归于了这真正属于文人的归宿。
一个时代政治的悲哀,或许才会造就一个时代思想的先行。文人的悲哀或许在于志不能遂,但往往这种悲哀却造就文学的庆幸。历史从来都很公正,魏晋风骨及文章与药及酒或许便是一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