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过诗填过词了,好像是这样的。林语堂先生有过自古经典诗篇是具有道家思想所增添的美的相关阐述。一年前开始,我从历代文人构建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发现所能触碰到的世界好像很不一样。历代已逝的墨客骚人的那个时代的所有是恒久存在于他们的架构之中,我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好像并不是。其实,恒久穿插在过往与今朝、现实与虚幻之中的是一份人性。于是我竭力的想要从“自然”、“无为”里摆脱而去探寻人性。我便很仔细踅摸着身边的所有,比如工作、学习、感情。从一切的细小入微处着手,不去思考人生,也和古诗文划清一条界限。好像时光太久,四季变化,荒草会绵延在旷野之中,一场雨露会催生盎然绿意。如果你仔细的听,会听见蠢动的生命和那从恒久的过去吹来的风,它们赓续不绝,告诉你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我想,很重要的是延续和进化。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十分关切,那是十分美好的事。但是圈子太小,一种不可言喻独立性太强。所能触动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是人性,矛盾的人性,这是存在精神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矛盾,这种矛盾总是很容易让人们内心波动。强大的圈内独立与曾经的文化断层或许造成了大多数人和古人的诗文形式产生脱节。古今中外的文学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人性。如果有人想要济世为民,直击人性,或许已经过去的文学形式不太能够达到效果了,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高雅的存在实在很难走进世俗的生活。我们传承它,把它置于精神的博物馆,但是我们不广为沿用它,它应该是精致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在追寻那赓续的、直击心底的人性,所以我在这段时间特别喜欢两个人的作品,冯唐和王小波。很难有艺术作品能把复杂的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先选择了他们,他们的作品好像是一种深挖掘,挖到了大众所不敢在明面触及的东西。那是这风里最寒冷的一股气流,可以冷冻每一个人,有人会避开它,也有人会身着单衣去抓住那一缕气流,然后勇往之前。
我们会受困于华丽的辞藻,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发现了并且在深刻的批判它。朴实无华的作品可以成之经典,因为它在对人性的揭露上功不可灭。这是我们所要求的不流于表面。一些人的作品在符合大众口味,于是一些人要力排众意宣扬小众,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己开心就好。我觉得对于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言,这点很可耻,因为这不是中国自古宣扬的济世为民的情怀。人性总是复杂的,所以我始终相信无论是大众也好小众也好,免不了受到时代等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他们所流淌着的人性始终都在,只要愿意发掘,无论是华丽的辞藻还是什么,都可以成为你去佐证人性与时代的证据和发掘的工具。我始终相信,无论什么作品,从某一角度而言它很好。如果有人说这是立场的模糊不清和知识的匮乏所发表的言论,我十分认同,同时我也需要捍卫一下自己观点。
很感谢你能看到这儿,发至内心的感谢你能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听我胡说八道上。
写下这篇文,内在逻辑很乱,我也不想在某一段文字触动到你的心,只是想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事儿。我很希冀世俗而精致的生活,那是在对某点人性的深刻体会之后。我会搬一把梨花木造的、有新漆、光亮的椅子在江南水乡一落小院的偏房坐着,那儿是需要穿过九曲十八巷才能到达的巷子深处,前面见水后面见山,院子是上了年岁的古院,十八代单传的。有精细的雕花斗拱,也会有雨滴顺着灰瓦从四方滴落在院落中央天井旁的油油青苔上,那座多次修葺的房子在岁月的打磨之后仍然如初,自然无比,没有时间打磨的痕迹也没有人为修葺的痕迹。而我则穿着一身湛蓝色的长袍,右腿搭在左腿上,丝框眼睛下是自然合拢的双眼,就这么坐着,感受着风从灵魂的每一个缝隙穿过,听着窗外嘀嗒交错的雨声……希望你也能有一个关于精致生活的设想,可以不喝酒不写诗,但是得关心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是人性中纯善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 李曼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