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让我们为每一部有话想说的喜剧起立鼓掌

发布时间:2016-11-07    作者:文/何荣霖    点击:     

最近和朋友闲聊,聊着聊着我便和朋友提到最近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新电影。朋友在电话那端先是沉默了一会,然后给我传来了一张《驴得水》的海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条语气略带兴奋的语音:“看看吧,相信我,这部讽刺喜剧的内涵绝对比它不知所云的片名要深刻的多。”

带着朋友的蛊惑和少许将信将疑,我打开了豆瓣。一搜评分,8.4的高分吓了我一跳,心中暗道一声:“果然是深藏不露。”后立马仔细地看了一遍。不出所料,比起《驴得水》这个不知所云的片名,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的某个片段,或者是某个人物,都能够照应到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身上。

顶着开心麻花第二部的名头,作为《夏洛特的烦恼》的接班人,我个人觉得《驴得水》并没有自砸招牌。电影的宣传海报上的“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在看完后莫名戳中我的感动点,老实说,看《驴得水》,就不要抱着大笑一场的期待,在它喜剧的外衣下,其实是尖锐冷漠的让人生疼的嘲讽。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1942年,一群怀揣着“农村教育实验”梦想的教师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农村,他们想要建设一所小学,在这里播撒智慧和孩子们的未来。但是因为当地缺水,他们需要养一头驴,每天往返二十里的山路为他们拉水。可是本就建设在穷乡僻壤的小学哪里有钱来养驴?迫不得已的校长只好以驴为蓝本,虚构了一位叫“吕德水”的老师申请工资。本来事情一片风平浪静,直到有一天教育部突然派人下乡,重点考察“吕德水”的教学情况,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只好让一位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这位虚构的“吕德水”老师。但世界上有这么一个逃不掉的因果关系——为撒谎扯一个蛋,就要为圆谎扯一串蛋。真驴假驴粉墨登场,最终引出这出啼笑皆非、盘根错节的黑幕与闹剧。

在我看来,这部《驴得水》,故事的叙述可以分为前十分钟的上半场,和后面全片的下半场这两部分。

在上半场的时候,大家都是人。

四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十分开心的讲一段理想主义光芒四射的故事。每个人都无比友善,校长说来大家伙聚个气,大家就手拉手,就这么看起来大家伙聚起来团结友善好像是在简单不过的事情了。然后?然后特派员就来了,故事也由此转入下半场。

马克思曾经这么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有人为此铤而走险;假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有人敢践踏道德和法律,甚至走上断头台。”巨大的利益被推到每个人面前,好人,慢慢的开始黑化,人,都变成了“动物”。我想,在这部电影里,“知识分子”绝对是被黑的最惨的一次,在这四个为拯救农民的“贫、愚、弱、私”的乡村教师身上,折射出的就是知识分子的伪善、歹毒、懦弱和无能!

外表老实忠厚的孙校长是一个有理想的好校长,但是他的理想却是建立在他自己一厢情愿的“乡愿”上,整天一口一个“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不拘小节,怎么成大事?自认为处事圆滑的他缺失左右不讨好,最后他变成了任人骑的马,这是知识分子的伪善。而号称看穿心上人本质的裴魁山,却在被“背叛”后因爱生恨,站在揭竿而起批斗谩骂的第一线,得不到的就要自己亲手毁掉,心灵扭曲的他就像是一条随时准备向猎物扑杀的饿狼,这是知识分子的歹毒。只凭一腔热血办事的周铁男,动不动就搬起椅子要砸人,可尴尬的现实就是再蛮横的愤青也抵挡不住强硬的武力,在被枪指着在死亡线上徘徊了一圈之后,他反而成为了最卑躬屈膝的奴婢。这是知识分子的懦弱。至于本片的女主角张一曼,在片子里她无疑是最具独立精神的一位,主张解放,崇尚自由,乐观开明的她可以毫无顾忌的和男性聊荤段子,但这种独立没有了权势的庇护,就会变得脆弱的不堪一击,此时的她就好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这是知识分子的无能。借用马良在《告白书》中的一段话:“校长的不拘小节来自知识分子的委曲求全,铁男的英雄气概渗透于人性的软弱,裴魁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内心满是狐疑,一曼多情是因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是虚空产生,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1942年西北高原的深夜一片静默,是因为你还没听到驴嘶天明后那声讽刺的枪响。”其实你在电影里所看到的这四个人讲的就是讲的就是一个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再回看当初大家团结一致想要做的事——教育。全片中被教育的主体学生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讲台,呵,不过变成了一个骗捐的舞台罢了。

你以为《驴得水》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只有这么多?太天真了,《驴得水》想要“黑”的又岂止知识阶层这么简单!

农民出身的铜匠“吕德水”,他的老实与笨拙只是性格的一层纸窗户罢了,当权力进入到他的生活里后,这层纸窗户瞬间就被戳破,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开始不可逆转的自我膨胀,其不可一世的面目甚至比利用他的人更加可憎。而资产阶级的代表——特派员,你以为他真的是关心教育的吗?Excuse me当然不是,在把这个地方的油水压榨的一滴不剩之后,他会“换个地方继续当官”。

喜剧当然离不开笑声,但衡量一部喜剧的分量的标准,却是在那笑声背后的反思。在这点上,《驴得水》毫无疑问地摸到了讽刺喜剧的命脉。这部电影不像《恶棍天使》那种咋咋咧咧,用各种丑行怪状博你一笑的低俗喜剧一样,它在借笑声,一点点的揭开人心的阴暗面——自私、无情、贪婪、欺骗......一步步的剧情推进,每一步都是一个人性的“陷阱”。

全校批斗张一曼的那一幕,每个人轮流上台,都是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轮流向张“开火”,向她冠予“搞破鞋”的罪名,最后大家商议决定对她剃头惩办,这是不是中国近代某大型运动的微缩版?还有你看,特派员的光头形象,屡次站在党旗下;“吕德水”媳妇手持镰刀锤头大闹会场;还有在片中不断出现的西南联大、延安、三民小学等名称,其背后呼之欲出的含义你又怎会不知?

坦白讲,《驴得水》是我从16年年初至今,看过的绝对有资格称为年度最佳的国产喜剧的电影。因为除它之外,我还没能在今年看到任何一部国产喜剧能用一种夸张的舞台气质,如此精准的戳中人性的弱点。仅仅从戏剧冲突这一方面看,《驴得水》表现的甚至比《夏洛特的烦恼》更强烈。狭小的空间里人物快速的交锋,唇枪舌剑的夸张语速,几乎没有任何留白的剧情推进,如果说《夏洛特的烦恼》是以死皮赖脸的忠诚消解成功的焦虑,那《驴得水》,就是一场冷酷到无情的实验,将所有的人物都放到极端的试验环境中,近距离的观察人性的集体崩坏,或者说,还原。在这场实验里我们看到的是,自我被权力绞杀后的奄奄一息,理想被现实无情的强暴后还要被五马分尸。

当然,《驴得水》也有它不可回避的问题——话剧腔略浓。不管是在镜头语言,还是在文本语言上,《驴得水》都表现出一种设计感。是,它深深的切中了人性的缺陷所在,甚至可以说刀刀见血。它足够尖锐,但尖锐不是深刻。柴静这么说过:“一个故事只有真实才能深刻。”而《驴得水》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走向,却给人一种电影后半段是为了悲剧而悲剧、为了反差而反差、为了虐心而虐心的感觉。最简单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们被剪头发剪到疯掉的女主张一曼,不是说她不应该疯掉,而是她在被羞辱被唾骂被欺负的过程中一言不发,甚至连向外迈出一步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是当初那个一开始敢爱敢恨满口荤段子的张一曼么?

这样生硬转折的剧情,有一种在咀嚼美味佳肴时却咬到了砂的尴尬。如果说在喜剧里,还可以理解为夸张是喜剧表达的要素。可是影片最后的调子却定在了悲剧上,还要着力于感情的渲染,那这份“夸张”,就显得突兀了。

话剧,毕竟是舞台式的表演,感情、语言和演员肢体都非常夸张,这样才能传达到坐在剧院最后一排的观众的眼里。而且话剧讲究的是“在场”的感染力,所以在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叙事节奏可以允许出现跳跃。而电影的感情和表演,由于银幕的尺度以及音响的扩大渲染,反而更需要内敛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以及更连贯的叙事节奏和人物曲线。

但不管怎么说,在今天如此苛刻的限制中,还有一部商业片,试图对历史和现实发声,还有一部国产喜剧,不满足于烂俗的嬉皮笑脸卖萌和吐槽,是多么值得庆幸啊。上一次看到如此深刻的国产讽刺喜剧的时候,还是姜文的《鬼子来了》,但要知道,当初的《鬼子来了》,远没有现在这么幸运。在这个容易产生喜剧的国家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像《大话西游3》这样兜售回忆IP的闹剧,也正因为如此,让我们为每一部有话想说的喜剧,起立鼓掌。

责任编辑:杨星月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